深度西安不是废都粉巷财经
先秦遗风,汉唐气象。 凡是到过西安,看过兵马俑、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登过城墙、钟楼、鼓楼、大雁塔的人,无不为这座城深厚的历史积淀所震撼。然而,盛世长安的光芒之下,却常伴随着“西安经济为何发展缓慢?”的质疑。 但今年,西安却用接连几组数据,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年初,各地GDP数据相继公布,西安以.37亿元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5月,西安公布七普统计人口“详单”,西安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相比年增加.9万。6月,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发布,西安位列新一线城市第4位。 西安不是“废都” 年,作家贾平凹发表作品《废都》。 创作《废都》时,贾平凹已经在西安生活了二十多年,文中描写的西京与西安只有一字之差,地貌环境和人文习俗,也和西安相似。此后,“废都”,成了部分人口中对西安的别称。 然而,《废都》中描写的,却是西安经济发展的尴尬时期。 自宋代迁都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西安逐步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长安盛世不再,西安的地位一降再降。 即使是改革开放以后,西安经济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温不火,GDP排名除年外,甚至未能保住全国前20的位置。年,西安GDP排名全国第22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名次甚至一度掉到了三四十名,年,西安GDP排名全国第43位,为历史最低。 缺水、缺地,在我国东南沿海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西安受制于自然环境,很难进行大规模工业开发利用。 同时,西北地区整体县域经济较为疲软,西安周边区县不仅未能成为西安的助力,反而拖了后腿,部分区县甚至出现负增长。以GDP位列西安市第5、6位的莲湖区和新城区为例,年较年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出现负增长;排名末位其他4个区县,同样是负增长。 想必对于“废都”这个称呼,大多数西安人是“憋屈”的。正因如此,西安才要卯足了劲发展经济,要摘掉“废都”的帽子。 事实上,西安也的确具备快速发展的深厚基础。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几何中心和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既是丝绸之路东部起始点,也是西北通往中原、华北和华东各地市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相当关键,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节点城市。 同时,西安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教资源丰富。另据不完全统计,西安拥有普通高校63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技术研究或行业测试中心个、各类科研机构多家,两院院士62人。 近几年,西安在国家战略中也具有相当的优势。 国家有关规划中先后提出支持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打造西部地区门户开放城市。同时,西安还承担着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等近20项国家级试点、示范任务。 崛起,只待一个契机。 大西安元年与硬科技 年的“大西安元年”,西安相继成立多个党政新机构,将城市营销推至顶峰。 6月,西安市工信委设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推动军工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同时提出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方案,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计划到年形成军民融合基金30亿元; 7月,西安成立市投资合作委员会,要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大招商、招大商”; 8月,西安市委宣传部增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处,进一步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补齐文化产业短板; 11月,西安市发改委成立特色小镇推进中心,要求每个区县至少要有一两个特色小镇试点,力求扭转县域经济疲软的现状......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西安打造硬科技品牌的一揽子计划。 “硬科技”一词最早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米磊博士提出,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飞将“硬科技”概念引入政府话语体系之中。 “大家都熟悉一句话,发展就是硬道理。硬,对于中国人,尤其是陕西人来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硬科技的精神就是一种专注、坚守、笃志的信念。”王飞表示。在他看来,硬科技不仅是科技发展程度上的一种划分,更表示了这一阶段科技发展的特征。 之所以选择这一概念,也得益于西安深厚的科技底蕴。 计划经济时代,西安一度是西部明珠。苏联援建的个工业项目,西安分到了17个,为全国之最,超过了中部六省之和。这也让西安聚集了大量军工和国企单位,这里有中国航天1/3以上、兵器1/3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单位、专业人才及生产力量,奠定了西安在航天、兵器、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领先地位。 年11月7日,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召开。 伴随着西安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硬科技产业“八路军”亮相,“硬科技”的概念也随之传播至全国。 就在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一周后,西安市科技局成立硬科技创新产业局,进一步推进硬科技产业“八路军”发展,打造西安硬科技品牌。 《中国硬科技创新发展白皮书》显示,硬科技发展领跑梯队的代表为北京,挑战者梯队代表为上海、深圳、西安。其中,西安市硬科技发展指数全国第七;硬科技发展基础指数全国第十;硬科技投入指数全国第七;硬科技产出指数全国第二;硬科技环境指数全国第十三。 “再工业化”运动 年2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这一年,西安一“抖”成名,大唐不夜城将古城故事讲到了世界各地。 年全年,西安接待游客比上年增长了36.7%,旅游总收入更是暴涨56.4%。年,西安接待游客持续21.7%的高增长,增速位列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旅游总收入增长23.1%,在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中排名第二。 然而,旅游业火了,工业短板却仍然没能立起来。 回顾改革开放之初,西安工业化率一度达到54.1%,工业大市的成色还是很足的;但到了年,这一数据则下滑到22.3%,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 此后,西安不再公布工业化率数据。但从年与GDP首破万亿的郑州的数据对比来看,当年,郑州GDP为亿,工业增加值为亿;而GDP为亿的西安,工业增加值仅亿,几乎差一半。 事实上,西安的工业不是弱,而是规模不足。 41个工业大类中,西安占了36个,尤其以航空、航天、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等高端装备,处于我国顶尖水平。 其中,西安的商业航天产业尤为亮眼。《年中国商业航天研究报告》显示,西安具备商业航天全产业链要素,已然成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重要增长极。年,仅西安航天基地航天产业就实现产值亿元。 西安已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下定决心补短板,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再工业化”运动。 年,西安市出台了《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指出到年,全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62%。到年,全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超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0%。 同年12月23日,西安一口气与4家世界强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分别为陕西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合作项目、华润集团城市副中心项目、中兴生态链产业园项目,以及腾讯云计算研发中心项目。 而在此之前,三星半导体闪存芯片二期、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产业园、海康威视西安科技园、浪潮西安产业园、亚马逊AWS项目、远望谷物联网研究院及全球应用中心等项目,也已确定落地西安。 一年后,《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发布,明确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并且明晰产业发展重点主线,进而推动“6+5+6+1”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成势,理清了支撑西安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 就这样,西安一步步强优势、补短板。十三五期间,西安市经济发展实现了每年“一个千亿”的跨越式增长。 年,西安GDP终于突破万亿大关。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5+6+1”现代产业体系总产值突破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家,新增科技企业1余户,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5.17%。 西安不是废都,而是国家中心城市,是西北第一城,是文化历史名城,也将是工业强市和硬科技之都。 本文来自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cx/10792.html
- 上一篇文章: 深耕非洲中兴面向5G核心网络演进方案国际
- 下一篇文章: 深耕银行IT守正出奇,科蓝软件乘政策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