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叶氏义庄有感
白癜风治疗效果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4.html 2月16日下午,无意间闯入有着江南第一学堂之称的叶氏义庄,了解了叶澄衷这个被称为近代“甬商领袖”的家乡名人。在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里,他自己的励志经历已经值得后人好好学习了,而他一手实业一手教育的爱国举动,更让我们赞叹不已。 边走边看,老先生的教育情怀,让我这个教育人感慨万千,心中敬佩排山倒海。所以这篇文字,就介绍一下叶澄衷兴办教育的影响力,说一些跟中职德育无关的话题吧。 一、叶公生平 叶澄衷,生于年,浙江镇海人,原名成忠,幼时丧父,家境贫寒。14岁来沪,在一家杂货铺当学徒。17岁在黄浦江摇舢舤谋生。后因拾金不昧,诚信为人,获英国领事馆准许,上外轮买卖船用小五金,生意日益兴隆。清同治元年(年),叶澄衷在百老汇路(今大名路)开设顺记洋杂货号。以后又在白渡桥北堍(今北苏州路乍浦路东)开设可炽铁号,在北京路增设新顺记五金店,在汉口和苏州开设燮昌火柴厂等,还投资银行业、房地产业,遂成为沪上巨贾。光绪十四年(年)清朝廷曾颁奖“乐善好施”、“勇于为善”之匾,并荣禄大夫二品顶戴候选道及花翎。与胡雪岩一样,叶澄衷也是名副其实的红顶商人。 终其一生,叶澄衷顺应了从《马关条约》以来中华大地掀起的实业救国的潮流,在实业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工商巨擘眼光长远,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对民族兴旺的重要性。如果说兴办实业是当下的救国方式,那么教育就是长远的救国。他说“中国之积弱由于积贫,积贫由于无知,无知由于不学。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他知道一个民族对教育的态度决定自己在这个星球上的地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就是对未来的布局。 二、兴学上海 年,他捐银10万两(后其长子叶贻鉴又追加10万两),购地30亩,兴建校舍,建起上海第一所中国人开办的新式学堂,名为“澄衷蒙学堂”。学校坐落在唐山路号,于年4月16日正式开学。年秋,第一任校长刘树屏出任安徽芜湖观察使,校长一职遂由总教习蔡元培代理。年改设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后又设中学。到年,丰子恺、胡适、李达三、李四光、钱君陶、夏衍、袁牧、竺可桢、倪征燠(中国第一位联合国国际法院法官)等等曾就读(毕业)于该校。 作为文人,胡适的情感要细腻一些。虽在这所学堂只待了一年半,但却对此间的学习生活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四十自述》一文中,回忆了澄衷蒙学堂的学科设置、管理制度和部分教师等。甚至连他的名字为何改为胡适(原名胡洪骍),都与澄衷蒙学堂国文教员杨千里老师的一篇命题作文有关。足可见澄衷蒙学院对他的影响力之大。 澄衷蒙学堂的另一个贡献,是它的校本教材《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全书八册,共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插图七百六十二幅。扉页刊“苏州吴子城绘图,本学堂印书处印”。该书的精美程度叹为观止,虽为工匠所制,但却意外地创造了一座高峰,体现了民间的书法艺术与绘图艺术的完美结合。书中所绘图画多为《点石斋画报》风格,分布各卷,人物、花鸟、建筑、器物,大者半框,小者半框六幅。初版于年,其后迅速成为全国各小学的通行教材,被广泛使用。几十年间产生数十个版本,其扩印之多、流布之广、版本之杂,一时无二,被后人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胡适说:“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部教科书,就是《澄衷蒙学堂启蒙读本》,这一部读本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历史性的价值。” 今日,澄衷蒙学堂早已变了模样,其文化内涵被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继承。 三、造福桑梓 年,叶澄衷自感时日无多,立下遗嘱。他写给族叔的遗嘱全文的如下: “洪涛族叔大人台鉴: 迳启者。吾族集聚仅百家,而大半皆属贫、穷、鳏、寡、孤、独,最宜矜恤。间有老病废疾无力谋生,丧葬嫁娶无资措办,以及寒君子弟艰于读书诸憾事,均属情有可悯。吾心欲仿范氏之遗法者久矣!兹先划奉规元三万两,到祈察收,或先存庄,或竟置产。至建义庄,厘订章程,一切惟吾叔综其事,任举数人,以襄其成。务求妥为办理,期于久远,实事求是,勿稍推诿。他日庄屋落成,即名其堂日“忠孝堂”,盖取吾兄弟两人之名者。因成孝创造宗祠,广置祀产,与吾司一志也。 专肃其请台鉴。 族侄成忠谨启 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已亥二月二十九日” 从这个遗嘱中,我们看到他态度坚决言辞恳切,要学习北宋范仲淹在家乡兴建义庄。 所谓“义庄”,是旧时一种宗族共有的产业,起因是族内有人把私人购置的土地或资财无偿赠送给本族,由宗族委托可靠的人士打理,每年将田租或利息用来赡养族内贫困户,有些义庄还设置义塾,出资延请塾师,免费供族内子弟读书。我国第一所民间义庄的创始人是北宋的范仲淹,他出身贫寒,发达以后在老家兴办了义庄。范氏义庄有八九百年的漫长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宋史·范仲淹传》:“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清冯桂芬《复宗法议》:“惟宋范文正创为义庄,今世踵行,列於旌典。” 宁波在南宋出现类似于义庄的“义田”,主办者是史浩、汪大猷和沈焕。不久,望族楼氏、余氏以及元代的应氏、董氏也建立“义田”。到了清朝,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义庄盛行。宁波地区知名的就有小港李容家族的宝善义庄、骆驼桕树方村方仁高的养正义庄。 清末著名国学大师俞樾为叶澄衷写的《候补道叶君墓志铭》,对叶氏义庄作了概括的反映。叶氏义庄全称忠孝堂义庄,“忠”指叶成忠(字澄衷),“孝”指其弟叶成孝,前后投入银5万余两,造义庄后购置田地一千三百余亩,宗旨是“敦宗睦族,兴学救灾”,附设义塾。 从时间上看,年叶氏义庄开建,年建成,年私塾招生,开始只招叶氏子弟,清光绪三十二年(年)更名为叶氏中兴学堂,向外姓开放。 设义塾招外姓子弟,这可视为造福桑梓的大爱。与上海兴学一样,遵循的就是叶澄衷教育救国的理念。私塾变义塾,为家乡培养更多知识分子。效果却出乎意料。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通过自己努力,后来事业有成的大有人在。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包括包玉刚、邵逸夫、赵安中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宁波帮。完全可以这么说,当叶澄衷的遗愿落地,他的中兴学堂,成了宁波帮的摇篮。 更值得回味的是,广大宁波帮传承了叶澄衷爱国重教的精神,用自己的爱国重教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前辈。我相信,在学堂读书的岁月里,叶澄衷爱国重教的善举,或多或少影响着这些未来的宁波帮。他们,都是新时代的叶澄衷。例如船王包玉刚在年回到家乡,捐资万美元兴建宁波大学。去世之后,包氏家族继续为宁波大学捐资修建教学楼、捐资设立奖学金。还有邵逸夫,更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慈善家。“六叔”在教育上的捐赠非常慷慨,简直就是叶澄衷的升级版。且不说遍布全国的个“逸夫”项目(截止年1月),光在浙江他就捐资2.6亿多港币助学。笔者就职的学校便是由他捐赠。由此可见,叶氏义庄,是教育之梦开始的地方。 年学堂改制停办,义庄改用粮库。年包玉刚、包从兴、叶茂彰、赵安中、赵享文为纪念母校筹资重修,并扩展为完全中学——中兴中学。哈,这不正是捐资助学的某种轮回吗?温暖而感人。 叶澄衷以一颗拳拳爱国心,一手实业一手教育,一个人投资兴办2所学校,为民族和国家培育出那么多精英,而这些人又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这样的薪火相传充分诠释了教育的力量。细想这两代人之间无声无息的影响,令人敬佩赞叹,进而对教育充满责任感。 叶澄衷,这位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在教育方面留下那么多厚重篇章,值得我们每个教育人顶礼膜拜。对普通教育者而言,我们应该向叶澄衷学习,学习他对教育的坚定信念。我们正处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又身在如此关键的行业中,没有了动荡年代的生存压力,我辈自当更加努力,在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或者在学术上,或者在学生心里,做出自己的一席之地,书写自己的浓厚一笔。 现在,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整个教育行业的兴学环境越来越好,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叶老的家乡,教育水平之高也冠绝宁波。我想,这些都能慰藉叶老的在天之灵,也都是对老先生爱国之心和教育情怀最大的尊重和继承吧。 四、后记 低矮的叶氏义庄就在人流如织的城市综合体对面,虽坐落在闹市却并不招人眼球,门卫说平时来参观的大概人左右,节假日就人这样。当地政府也没好好重视这张名片,在这个弘扬教育爱国的基地里,各展厅的宣传文字上不时出现标点和格式的错误,个别地方还有错别字,某些文物居然上下倒置,让人感到一丝讽刺。 叶氏义庄,一如教育般低调! 1、叶氏义庄实地展板资料 2、虹口记忆|胡适记忆中的澄衷蒙学堂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cx/6461.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一题年1月4日设立公
- 下一篇文章: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