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深度解读当前形势希望再次掀起改革开
编者按:行至年中场,国际局势复杂扑朔、中美贸易“战事”进行中,在各类“黑天鹅”齐飞的时代,“迷雾”依然很厚,一场关于中国与全球宏观经济的分析与预测显得尤为迫切。 年6月23日,由清华经管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下称ACEPT)主办的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中美摩擦下的中国经济”在清华园举办。来自宏观经济、外汇、微电子、经贸等各领域中外智识齐聚,共同思索中国改革发展前路。 论坛开场,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发布了题为“再掀改革开放热潮、提振发展信心活力、击退逆全球化寒流”的研究报告。报告系A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研究团队出品,对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宏观杠杆率、财政、中美关系等专题展开探讨。 报告表示,中国宏观经济出现自年金融危机以来少有的明显下行压力,其主要原因是国内投资主体信心不足,而不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带来的外贸与投资渠道冲击。 面对逆全球化寒流的来袭,李稻葵表示,即使是再大的、遏制中国发展的逆全球化寒潮,我们都能应对。他给现场读者提振信心:“如果中国自身能够热起来,那就不要凉下去”,他说,“在对外开放方面,针对日本、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我们对他们先开放一步,以此来推动我们的开放。通过这种方式营造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美国方面现在产生犹豫,那不要紧,我们等等美国,美国会觉悟的。” 凤凰网国际智库获得论坛主办方授权,刊发报告全文,以飨读者。 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少有的明显的下行压力,我们认为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国内投资主体信心不足所致,而不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所带来的外贸与投资渠道的冲击。具体说来,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明显下滑,消费增速出现了高达1.5%的下滑,主要原因是汽车消费的巨幅下降所致;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与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严重,制造业投资增速已降到了2.7%的历史低点;股票市场上半年尽管总体上升,但中间出现了巨大的波动,反映出投资者信心不足、心态焦虑的现象;房地产投资上半年数据上表现虚高,但实际投资也出现了下滑;货币政策总体上讲宽松有度,宏观杠杆率略有上升,但风险基本可控。对于包商事件,我们认为这是监管部门主动刺破脓包、化解风险的有力举措;财政政策上半年加快支出的节奏,加大减税的力度,但是由于财政制度的原因,实际利用财政资金的效果并不好,资金使用速度非常慢,大部分财政资金仍停留在相关部门的银行账户上。 中国经济虽然短期内遇到下行压力,但未来仍充满潜力。中国科技创新近年来不断走上新的高点,而且未来潜力巨大,应该进一步出台政策加以释放。在产业升级方面,传统产业包括钢铁行业的更新改造前景十分广阔,能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最大的增长点就是中等收入人群的扩大,我们分析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利用15年时间让目前4亿多的中等收入人群数量翻倍,那时这将是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人群,是人类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国家出台一批实质性的政策,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提振信心、增加活力,以此来击退国际上反全球化以及遏制中国发展的逆流。在改革方面,我们建议紧紧抓住目前高达万亿的国有资产,开展实质性的重组改造以提高资产回报率,提升社会整体的经济活力;对外开放方面,我们建议要针对欧洲、日本、英国等对中国持有积极态度的发达国家进一步开放,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领域引发新一轮的热潮,也在国际上形成引领新型全球化的态势。 一、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与判断 (一)投资:整体投资动力不足,应加强激励有效应对 1.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增速下降,信心不足 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平稳增长,但和GDP增速比较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整体偏低。年1至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6%,增速较去年同期和今年前4个月均下降0.5个百分点,较去年全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骤然下滑,前5个月同比增长仅为2.7%,较去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较年全年下降6.8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同比增长4%,虽较去年同期的9.4%相比仍处低位,但结束了年下半年来的下滑趋势,已基本企稳;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0.9%,较去年同期提升3.2个百分点,较年全年提升2.6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投资的作用。因此,从数据上看,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来自制造业投资。 制造业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数据来看,制造业投资约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0%。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5%,有效对冲了基建投资增速下滑,成为稳投资稳增长的主要力量。进入年后,制造业投资增速迅速回落,1-4月增速仅为2.5%,创年以来的历史新低。细分行业来看,除个别行业外,大部分制造业行业投资增速均明显下滑,化学纤维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等13个行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中其他行业相比,制造业投资问题凸显,改革势在必行。 从投资项目的情况来看,根据发改委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数据,年制造业新增意向投资项目(即监测期内已获得项目代码的项目)数量上同比增速逐季下降,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速高达88%,二季度33.2%,三季度15.5%,四季度同比增速为-5.6%,可见年后期制造业投资意愿已经减弱,投资动力不足,从而直接影响到年的投资额。 民间投资对制造业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都有着关键影响,从以往数据来看,制造业投资中民间投资约占87%,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约占60%。年前5月,民间投资整体增速的下滑也尤为明显,民间投资的作用已从拉动投资变为拖累投资。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始终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年民间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7%,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2.8个百分点。但年上半年形势却出现反转,民间投资增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4月份时已落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截至年5月,民间投资累计增速5.3%,较去年同期回落2.8个百分点,低于固定资产投资0.3个百分点。同时,制造业行业也存在相似的趋势,年制造业中民间投资部分的增速高于制造业投资整体增速0.8个百分点,而年一季度以来,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速始终低于制造业整体增速,直到5月才基本追平。从对整体投资的贡献看,年前5月,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中仅有约57%来自民间投资,而去年同期民间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约占80%,去年全年约占88%,可见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投资,民间投资在进入年后动力尤为不足,亟待得到提振。 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增速双双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家对未来经济形势预期悲观,投资信心不足。年12月,制造业PMI自年8月以来首次跌破枯荣线,直至年3月才回升至枯荣线上,却在年5月再度跌破至49.4,且低于预期的49.9。上次PMI低于枯荣线时正是民间投资急速下滑时期,年7月民间投资增速曾一度跌至2.1%。年底PMI的下降再度表明市场悲观情绪已逐渐产生,企业家投资必将更加保守谨慎。不仅如此,年5月全球采购经理人指数跌至49.8,美国、欧元区制造业PMI全线下滑,表明全球制造业都出现了放缓,未来更加难以预期。企业家调查数据也直接表明企业家对未来的信心减弱,投资出现犹豫。央行第一季度企业家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4.1%,比去年同期下降4.7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69.2%,比去年同期下降5.1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情况来看,制造业企业盈利状况恶化,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制造业投资前景不佳。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4%,为年以来的最低值,截至4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仍下降3.4%,和去年同期的15%正增长形成巨大反差。与之相应的是,年1-4月工业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15.6%,较去年同期高出9.3个百分点。在价格方面,年前5月PPI持续低位波动,企业盈利未见改善。从营业收入利润率上看,国有控股企业(6.2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92%)股份制企业(5.48%)私营企业(4.62%),可见民营企业盈利能力仍然较低。从市场需求上看,年1-5月消费品零售增速8.1%,较去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商品出口增速0.4%,较去年同期回落12.9个百分点,加之基建投资增速走弱,制造业产品的国内外需求总体不足。面对盈利艰难、需求不足的困境,企业家难以建立信心,缺乏投资激励。 针对目前企业家信心不足的局面,政府如果不发挥作用,任由经济自由发展,那么投资很可能会不断恶化。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当前必须找准痛点、精准发力,推出实实在在的改革政策,为投资注入新的活力。为此,我们提出如下三点政策建议: 第一,我们建议在重点领域开展引导性投资,建设先进产能,推动产业升级。例如,我们建议政府引导钢铁等重化工业进行产能转移,在沿海地区建设高技术、低污染的钢厂。这样既有利于从国外进口高质量铁矿石和焦炭,用清洁生产技术进行冶炼、加工,供应国内外市场;同时也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实施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当未来印度等国家经济起飞之时,由于其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能力远远不足,我们这些现代化钢铁厂正好可以把大量的产品销售到这些地区。在这一方面,首钢的案例值得研究。首钢从北京迁到曹妃甸之后,不仅融合了当今国际最先进的钢铁制造技术,同时也建设成极具生态的现代化重工业园区。铁矿石从专用码头直接运往加工车间,流程紧凑、装备智能的高效生产线有序运转,成品可直接通过成品码头运达世界各地,各环节环环相扣,节省了能源,降低了污染。“绿色生产”是厂区的一大特色,京唐公司环保投资75.96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11.21%。其中:废气处理设施台;废水处理设施8套,每年可节约地表水资源约万吨,煤气,废水基本实现零排放。技术升级不仅没有压缩产能,反而促进了生产,产能从万吨上升到万吨,一期投资亿元。一期设计年产铁万吨、钢万吨、钢材万吨。而且显著节约了成本,每吨成品平均可节约~元,按每年万吨的产量算,年节约9亿多元。我们认为,对这些先进产能的投资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绿色新引擎。 第二,我们建议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设立专项资产管理公司,消除债务重组的后顾之忧。在上一期的报告中我们指出,中国民营经济,尤其是处在产业链中下游的民营经济当中,产业集中度过低,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亟需推进兼并重组的调整,从而加强资源整合、发展规模经济,实现减员增效,最终迈向具有较高产业集中度的成熟经济体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有序退出是经济发展的出路。“笑到最后”的“幸存者”自然可以享受较高的行业利润;然而,对于“及时退出”的“逃离者”,长痛不如短痛,及时退出远好于被过度竞争、极低利润慢慢拖死、压垮。与此同时,要妥善解决兼并重组过程中的债务重组问题,例如破产企业的债务会增加银行坏账,被兼并企业的现存债务也会给收购方带来财务负担,这意味着企业大量的银行贷款也将面临一个重组的过程。为此我们建议借鉴年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经验,由国家注资设立专项资产管理机构,将涉及兼并重组公司的银行贷款剥离出来专门处置,同时结合市场化债转股等去杠杆措施,逐步化解债务压力,减轻的并购重组的债务包袱。 第三,我们建议创新减税降费机制,不仅要切实降低制造业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在制度设计上要更加精准,着力于激励企业家进行投资。年下半年以来,多地政府均出台了民营经济新政,帮助民企减税降负、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引进高层次人才等。尤其是年11月1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后,各地密集发力,纷纷推出支持民企发展的政策并制定了具体的支持额度。但是,目前政策的影响主要在于减轻企业经营负担,但却没有对投资产生足够的激励。在企业家投资信心不足时,即使经营负担下降,手上资金充裕,也不一定愿意投资。因此,减税降费政策在后续阶段应更多地聚焦于企业投资下滑这一“痛点”,以创新的形式为企业投资提供激励。例如,近年来制造业企业投资风险较高,为鼓励投资,可以借鉴会计计税上对高风险的研发费用所实行的加计扣除制度,在计税时也对投资费用实行超出实际发生额的加计扣除,有针对性地对投资活动提供税收优惠。同时也可以在制造业固定资产折旧周期的前几年加快折旧速度,让制造业企业投资在短期内更多地抵减税收支出。 2.基建:投资疲软需发力,小幅回升尤可期 截至年5月,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加4.0%,相比1~4月份回落0.4%,继续维持在年8月以来的低位,拖累了整体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可见基建投资尚未从前期影子银行规模收缩、去年地方债发行规模收紧以及部分基建项目重新论证等因素的消极影响中完全走出。基建投资的快速下滑对经济增速拖累的程度是不可忽略的。根据年的数据测算,基建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2%,按照固定资产形成占GDP的比例32.1%估算投资对增长的贡献,若年1~5月基建投资能与一季度GDP增速保持同步增长(即增速为6.4%),则可多拉动GDP增速0.17%。 此外,尽管年1~5月基建投资整体增速依然疲软,个别领域仍有亮点可寻,如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41.5%,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5.1%,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14.9%。 根据近年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分布,财政预算资金占基建整体投资资金的比维持在15%左右,预计年将趋势性小幅上升到16%,国内贷款资金预计维持在15%左右不变,外资占比预计仍保持在0.5%以下,自筹资金占比预计稳定在60%左右。 具体来看,来自财政预算的基建投资预计将保持稳定。财政支出中用于基础设施投资的支出占比增幅稳定,财政支出用于基建投资的比例自年的9.09%逐步增加到年的11.9%。此处我们假设今年财政支出预算的12.5%用于基建投资,则预计基建投资来自于预算内的金额为2.94万亿元。同样,我们认为来自于国内贷款的基建投资资金也将保持稳定。其中来自国开行的贷款预计小幅增加到亿左右,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预计增幅维持不变。外资的资金对于基建投资影响很小,此处忽略不计。 自筹资金是基建投资资金来源的大头,包括政府性基金支出(包含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支出)、地方政府专项债、城投债、铁道债、信托与委托资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等内容。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预计发行2.15万亿元,相比于去年1.35万亿元额度增加近60%。截至年5月,我国今年累计发行地方专项债0.97万亿元,占年额度的45.1%。考虑到年实际发行的地方政府专项债为1.95万亿元,年的专项债发行仍有空间,预计下半年发行将有所提速。年城投债总发行额亿元,减去待偿还金额后的净融资额为亿元,相比年增加14%,预计年该增速将得到维持。截至年4月,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管理库落地项目净增个、投资额1.4万亿元,相当于累计落地投资额的16.3%。PPP项目累计落地率63.2%,环比上升0.5%。PPP项目落地速度的加快与金额的增加将支持基建投资增速后续的回暖。 政府性基金支出对于基建的资金支持预计将大幅下降。由于开发商购地积极性不高,土地成交市场趋冷,年1~5月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为-6%,相比去年出现断崖式下跌。由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投入基建领域的比例约占其一半左右,基建投资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总而言之,考虑到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大幅增加,PPP项目落地提速,城投债、铁道债以及银行贷款的增速稳定,因而尽管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跌迅速、去杠杆对信托委托资金的影响余威犹存,但我们认为在政策精准发力的情况下,基建投资仍有望在年内小幅回升,预计全年增速为5.8%左右。 下文我们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与电信基础设施三个方面考察基建长远发展的空间,以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究竟如何。 从交通基础设施来看,中国的铁路总里程数以13.1万公里列居世界第二位,仅为国土面积类似的美国的一半。尽管我国的高速铁路建设发展快速,截至年,中国高速铁路营运里程已达2.9万公里,约占世界高速铁路营运里程的三分之二。截至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为.7万公里,少于美国的.7万公里。我国内陆地区民用航空颁证机场共个,其中旅客吞吐量达到万人次以上的有37个,与之相比,美国民用航空颁证机场数量达个。再从交通基础设施质量的国际比较来看,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onomicForum)发布的《年全球竞争力报告》(The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包含数量与质量指标)在个经济体中排名为29位,四年间上升了10位。其中,公路为第28位,铁路为第48位,航空为第20位,水运为第8位。整体来看,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及维护可以进一步改进。 从能源基础设施来看,近十年以来,我国的发电设备容量从年的.3亿瓦时提高到年的.7亿瓦时,增长了.6%,且火力发电设备容量的占比从年的76.0%下降到了年的60.2%,水利发电设备的容量占比虽然也从21.8%下降到18.6%,但水利基础设施本身的作用宽广,不仅限于工业生产,还对农业生产生活都有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年的2.4亿亩扩大到年底的超10亿亩。城市的供水、供气等市政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城市燃气管道长度从年的2.4万公里增长到年的64.1万公里,城市供水管道和排水管道长度分别从年的9.7万公里和5.8万公里增长到年的79.7万公里和63.0万公里。输配电的整体损耗水平也有所下降,输配电损耗占电力总产量的比例下降从1年的7.0%到年的5.5%,低于同期美国5.9%的损耗率,但高于德国3.9%的水平。 从电信基础设施来看,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的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根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中国电信光缆总长度自年的.2万公里增长到年的.2万公里,十年时间增长了7倍,随后增长到年的.3万公里。固定和移动电话数量则从年的2.56亿户增加到年的17.48亿户,增长了5.8倍,其中固定电话占比由年的56.6%下降到年的10.4%。但是,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Tele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cx/7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华创事件驱动早报1218税收优惠政策支
- 下一篇文章: 明天A股开盘,ldquo银十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