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nb.ifeng.com/a/20180619/6664841_0.shtml

明朝(-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年。明初定都于应天府,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随后,满清入主中原,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结束。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1,明太祖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汉族,姓朱,名元璋,原名重八,后更名兴宗,字国瑞,生于濠州钟离之东乡(今安徽省明光市赵府村跃龙冈)。俗称洪武帝、朱洪武,谥高皇帝,庙号太祖,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参与元末起义,并通过连年征战,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大一统的明皇朝。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一套维护皇权的体制,正是由于他的这些举措,使得明朝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牛李党争”的祸乱。然而,他为巩固君权,于洪武十三年(年)胡惟庸案后废除丞相,令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而臣下权力分散,进而导致明朝后来内臣宦官乱政的局面,不过宦官仅是皇帝牵制文官集团所扶植的力量,其并未对皇帝的权力基础造成影响,没有达到汉唐宦官动辄废立皇帝的程度。

2,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洪武三十一年(年)朱元璋死,因皇太子朱标已先病故,遂以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建文。在位4年。丧所不明。朱允炆生于太平之世,未经创业之艰,在位时间又短,于国家无重大作为。

朱允炆即位后,崇尚儒家仁政之说,一改朱元璋严政苛刑,“专欲以仁政化民”。改定律例,力纠洪武年间冤案、错案,使其统治期间的囚犯较之洪武年间减少2/3。免除各地拖欠租税,赈灾济民。令官府为民间卖子为奴者赎身。限制僧道占田数量,余田均与平民。建文帝采取的这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建文帝即位时,明开国初期朱元璋分封各地的亲王势力逐渐扩大,一个个凯觎皇权,威胁中央朝廷的统治。一贯仁柔的建文帝迫于无奈,采纳黄子澄、齐泰的建议,仿效西汉初年削藩之策,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削夺了5个亲王。

诸王不甘心就范,特别是早有践位野心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在作了充分准备后,以诛黄、齐“靖难”为名,用“恢复祖宗旧制”为旗号,起兵反叛,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部署兵力,奋力平叛,历时4年。

最终由于有太监作内应,把守京城(南京)金川门的统帅李景隆和谷王朱橞等开门迎敌,燕王兵得入京师。其时,宫中大火冲天,燕王清宫3日,未觅得建文帝尸骨。朱棣一朝,不断地追寻建文帝下落,始终未得踪影,终成历史一谜。一说建文帝被宫中大火烧死;一说建文帝率臣下9人,从宫中地道逃遁后,削发易服为僧,皈依佛门,云游天下,不知所终。其于明代初无谥号,南明弘光年间追崇为惠宗让皇帝,清乾隆追谥“恭闵惠皇帝”。

3,朱棣——明朝第三代皇帝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明史》说他“貌奇伟,美髯髯,智勇有大略.”又说他“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似非溢美之词,他确有过人之处。明成祖无论从文治上、从武功上都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雄才大略也伴随着一些其他的弊病。朱棣缔造了众多空前的壮举,但却耗费了超过其他皇帝的民脂民膏;他开拓了空前辽阔的疆域,却使无数的将士战死沙场;他继承和开拓了朱元璋的事业,但却是篡夺了侄子的皇位,而且杀戮无数。

如果我们要求一个帝王既做大事业,又要保护老百姓的利益,这是我们的理想,但是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不能够不指出他的缺点。他既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是一个给大家带来沉重负担的君主。在明朝历史上明成祖是一个关键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明成祖也是一个重要人物。经过明成祖完善了中国的文官制度,奠定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格局,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余年的政治生活。

4,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年-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朱棣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洪熙元年()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献陵。其陵墓称献陵,建造得庄严简朴,象征着他的统治作风。朱高炽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长子朱瞻基为他与张后所生。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他生于洪武十一年(年)八月十六日,当时他父亲为燕王,年仅18岁。洪武二十八年(年)立为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他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箭术,但总的说他很少表现出从武的资质。相反,使他的老师们十分欣喜的是,他更专心致志于经籍和文学——事实上,这可能使他体质单薄,健康不佳的主要原因。

朱高炽的祖父朱元璋亲自关心朱棣的几个儿子,为这位未来皇帝的温和性格和他对政治的强烈兴趣而感到高兴。一次,朱元璋派这个少年在破晓时去检阅军队,后者回来报告之快令人吃惊,他解释说,清晨太冷,检阅应等到士兵们吃完早餐以后。另一次,朱元璋要他审阅几份官员的奏章。他有条不紊地把文武两类分开,并相应地作了报告。他的祖父不断地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所打动。

朱棣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

5, 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年-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宣德十年(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瞻基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6,朱祁镇——明朝第六位皇帝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公元-年,公元-年两次在位)。第一次,年仅九岁,继位称帝,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

正统14年(公元年),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瓦剌无奈之下,释放英宗。随即,景泰帝将他软禁于南宫。一锁就是七年。景泰八年(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称帝,改元天顺。天顺八年(公元年),病逝。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7,朱祁钰——明朝第七位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年9月21日-年3月14日),明朝第七位皇帝(年-年在位),明宣宗(宣德帝)次子,母亲是贤妃吴氏,明英宗(正统帝)即位后封为郕王。

朱祁钰的生母,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的二儿子朱高煦。宣德朝,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驾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宫侍女吴氏,并深深被吴氏的美貌与聪灵所打动,于是吴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

回京后,由于封建礼教的阻挠,身为罪人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将她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终于,吴氏珠胎暗接,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这就是后来的景泰帝。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继续住在宫外。

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朱祁钰母子的生活,先是郕王奉命在御驾亲征期间担任监国,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浚(即后来的朱见深)才两岁,国无长君,郕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孙太后的受意下郕王继承了皇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年号景泰,朱祁钰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剌对北京(顺天)的进攻,迫使瓦剌放回英宗。景泰元年(年)八月,英宗返回北京,祁钰害怕英宗复辟,故将其软禁于宫中,以锦衣卫严密控管,宫门不但上锁,并且灌铅,食物仅能由小洞递入。

景泰三年,代宗废去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朱见济在次年去世。景泰八年(年)一月,代宗病危,十六日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谋复立英宗,十七日清晨,发动夺门之变,率领武士攻入紫禁城奉天殿,英宗复辟。代宗被降为郕王,软禁在西苑,一个多月后去世,享年28岁,景帝死因不明,一说景帝是被谋杀的。景帝死后,葬于西郊金山(玉泉山北)的景泰陵,以其妃嫔殉葬之。

英宗恨景帝薄待,谥为戾,称郕戾王,明宪宗成化时期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乙丑上庙号代宗,谥号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清朝复称其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明清史书多称明代宗为景帝。

8,朱见深——明朝第八位皇帝

朱见深,初名朱见浚。正统十四年,未满两岁的朱见浚被立为皇太子。这一年,瓦剌南犯,直逼大同。朱见浚的父皇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执意亲征。皇帝出征,太子监国,于是按照皇太后的旨意,立幼小的朱见浚为皇太子。

不料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皇帝被瓦剌俘虏。为免瓦剌借皇帝的名义骗开关防,更为了避免国无长君,于谦等大臣纷纷与皇太后商议,决定拥立皇帝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于是朱祁钰登基,改元景泰,是为明代宗景泰帝。瓦剌阴谋破产,大怒之下攻打北京。京城守军在兵部尚书于谦带领下,抵挡住瓦剌的攻势。各地勤王部队接连赶到。瓦剌退兵。

景泰元年八月,被俘一年左右的明英宗被放了回来。

《明史列传58》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朱见浚的父皇被放了回来,他叔叔可不乐意了。此后七年时间,英宗被软禁在南宫。景泰帝既然软禁了哥哥,自然也不允许侄子当皇太子。景泰三年,皇太子朱见浚被废为沂王。

景泰帝废掉侄子朱见浚,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没想到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当时被追封为怀献太子。

景泰八年正月,明代宗病重。大臣石亨、徐有贞等人撞开南宫大门,迎明英宗复位。明英宗复位,废明代宗为郕王。是年改元天顺,连朱见浚的名字都改,改为朱见深,并立他为皇太子。没多久,明代宗病逝,英宗给他个恶谥,叫戾。不但如此,连早已夭折的怀献太子朱见济都被追废为世子,直至明朝灭亡都没有再承认过这个太子。

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失而复得,然而幼年卷于皇位之争,精神压力极大,因而落下个口吃的毛病。

9,朱祐樘——明朝第九位皇帝

明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地坎坷不幸。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管理皇帝私房钱。一次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妃知道后,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纪氏的人缘很好,派来的宫人不忍下手,回报万妃时就谎称是肚内长了瘤子而不是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佑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佑樘一直吃百家饭长到六岁。

一天,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皇帝听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当宪宗皇帝第一次见到自已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当天召集众臣,说出真相。次日,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皇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妃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成化二十三年(年)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皇太子朱祐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

然而宪宗留给17岁太子朱佑樘的,是一个朝政紊乱,国力凋敝的江山。在这个上天有意安排的千疮百孔的舞台上,孝宗皇帝用自己的宽容与勤奋力挽狂澜,让明朝得到了一次中兴的机会。

孝宗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

朱祐樘提倡直言进谏,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10,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年10月26日-年4月20日),明朝第十位皇帝(年-年在位),年号正德。又称正德皇帝,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母亲张皇后,死后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明史》记载,武宗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

明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人。近年来历史学家对此颇有分歧,朱厚照只不过喜欢玩乐,生在帝王家,期望获得自由,从其所指挥的应州大捷来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皇帝。

11,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幼时聪敏,兴献王亲授书史,通《孝经》、《大学》及修身齐家治国之道,重礼节,遇事有主见。其母子入宫前与礼部已有两次争议。即位后,在如何尊崇其父母的问题上与礼部及众多朝臣又发生冲突,史称“大礼议”,经过两年多的争辩,最后以君权的高压结束,朱厚熜的意愿终于得以实现。这些事充分显露出了朱厚熜少年时即刚愎自用、专横暴虐的性格。朱厚熜初承大统时,对国事尚有所作为,除采取了历代新君例行的大赦、蠲免、减贡、赈灾等措施外,还扭转了自正统以来形成的内监擅权、败坏朝政的局面,并曾下令清理庄田,“不问皇亲势要,凡系冒滥请乞及额外多占者悉还之于民”等。但这种善政并没有保持多久,一年以后,即有“十渐”等奏疏出现。

特别是经“壬寅宫变”幸得未死,从此心中留下阴影,移居西苑,设醺炼丹,迷信几个道士的邪说,养生修道,二十余年不敢回大内,置朝政于不顾,使贪赃枉法的首辅严嵩横行乱政20年,形成北方蒙古侵扰不断,有识的官员不能为国出力,甚至惨遭屠戮。另在宫内外兴建大量宫殿庙宇,加重百姓的负担,使得国家财政危机愈益深重。

朱厚熜,兴献王朱祐杬之次子。兴献王封地位于今湖北省钟祥市,明朝时是三大府之一的承天府,明正德二年(年)八月初十日降生于兴王府凤翔宫,位于湖北省钟祥市王府大道12号。其父母皆葬于钟祥明显陵。

朱厚熜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虽然他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却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明朝的政治、财经、军事和民生大权。

12,朱载垕——明朝第十二位皇帝

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hòu),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生于嘉靖十六年(年),是明世宗与杜康妃之子,但是皇帝的儿子多了,难免顾此失彼,且其母亲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很少得到父爱。

刚满16岁的朱载垕就藩裕王,开始了独立生活,过早的离开了父母,在裕王邸生活了13年,使朱载垕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了解到明王朝的各种矛盾和危机,特别是严嵩专政、朝纲颓废、官吏腐败、“南倭北虏”之患、民不聊生之苦,内忧外患使他更加关心朝局。本来他可以安安心心的当他的王爷,但命运总是变幻莫测的,他的两位长兄先后早死,他成为储君。最终即位为皇帝。作为一个王爷,他能够比普通老百姓与皇宫中的人更多的了解民间疾苦,更多的针砭时弊,对严嵩乱政,外忧内患有更清楚的认识,对他登基后的作为有很大影响。

明穆宗朱载垕贪于女色,最后也是死于女色。由于纵欲过度,加上长期服食春药,他的身体没几年就每况日下,难以支撑了。隆庆六年(年)闰三月,宫中传出了朱载垕病危的消息。在休养了两个月之后,他又上朝视事,却又突然头晕目眩,支持不住而回宫。他自知病情不轻,急召高拱、张居正及高仪三人接受顾命,吩咐由太子继位,后病逝于乾清宫。就这样,被女色掏空了身体的朱载垕,匆匆走完了六年的帝王生涯,把大明江山留给了年仅九岁的皇四子朱翊钧,终年只有三十六岁,后被谥为庄皇帝,庙号穆宗,葬于北京昌平昭陵。

13,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年)八月。隆庆二年(年)二月册为太子。隆庆六年(年)五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万历。万历四十八年(年)七月病逝,葬在定陵,谥号为“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

万历十年(年)六月,张居正一死,这些政敌们便发起了猛烈的“清算风”,纷纷参奏张居正,揭发他结党营私、奢侈淫逸、口是心非。一向对张居正敬重、信赖的神宗和慈圣太后呆住了,尤其是神宗,精神上受到了无情的打击,他痛感皇帝的人格受到愚弄,天子的威严遭到侵犯,因此亲自领导了一场长达两年的清算张居正运动。这次清算,神宗和慈圣太后痛快地发泄了私愤,可是个人的痛快带来的却是国家的噩运,它结束了隆庆、万历初年的改革,使明朝进入不可挽回的衰败时代。

自万历二十年(年),正当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如火如荼,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热。因此,明朝这艘大船在神宗统治期间,已是千疮百孔,濒于沉没的边缘。万历四十八年(年)七月,神宗这位明朝在位最久,最为懒惰,最为贪婪的酒、色、财、气四毒俱精的皇帝,终于离开了人世。

14,朱常洛——明朝第十四位皇帝

在明代历史中,光宗朱常洛可算是一位最不幸的皇帝。他39岁的生命历程中,前20年是不受宠爱的皇子,后19年过的是战战兢兢的皇太子生活,在经历了短暂的一个月皇帝生涯之后便一命呜呼,遗留下疑云重重“红丸案”……

明光宗朱常洛(―年),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亲孝靖皇后王氏。

朱常洛身世和明神宗一样,都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因此朱常洛从小得不到父爱。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措施,罢除了万历朝的矿税,拨乱反正,重振纲纪。但每日回宫后却沉于酒色,纵欲淫乐,身体赢弱。

泰昌元年(年)九月二十六日病逝,终年38岁,史称“一月天子”,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庆陵。

15,朱由校——明朝第十五位皇帝

天启帝即位后令东林党人主掌内阁、都察院及六部,东林党势力较大,公正盈朝。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等许多正直之士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方从哲等奸臣已逐渐被排挤出去,吏制稍显清明。由于杨涟等人在帮助天启帝即位时尽心尽力,因此,天启帝对这些东林党人也是非常信任,言听计从。

在东林党人的辅佐下,朱由校在位初期他迅速提拔孙承宗、袁可立、袁崇焕等人防边。天启二年()下诏为张居正平反,录方孝孺遗嗣,优恤元勋,给予祭葬及谥号。在澳门问题上态度强硬,还与荷兰殖民者两次在澎湖交战,并且获胜。且有罢矿监,安抚辽东的之举。但是谁知不久之后就出了事。

这时的后宫之中,两颗毒瘤正在悄悄的生长。这两个毒瘤就是魏忠贤与客氏。魏忠贤原为一市井无赖,大字不识,却善于钻营,很快攀上了大太监王安的关系,并结识了当时还是皇太孙的天启帝。天启帝继位后,他的地位自然直线上升,升任司礼秉笔太监。客氏是天启帝皇帝的奶妈,其奸诈而贪权,客魏两人很快结成了同盟,成为了后宫不可一世的力量。王安等太监在后宫逐渐被排挤,客魏的权力覆盖了整个后宫。但魏忠贤并不满足,决心成为权倾朝野,名副其实的大太监。

一方面,魏忠贤引诱天启帝玩乐,使天启帝整日沉浸在木工活之中。另一方面,魏忠贤与朝堂上的一些文臣如崔呈秀之流相勾结,排挤东林党人,逐渐掌握了内阁和六部。魏忠贤常常趁天启帝在专心制作木器时启奏,这时天启帝总是厌烦地说:“朕知道了,你去照章办理就是了。”魏忠贤据此滥行赐赏,大施刑罚,造成空前的宦官专政。天启五、六年间,屡兴大狱,诬杀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并毁天下东林书院。凡正直的大臣,都被以东林党的罪名惨遭横祸,东林党人被贬、被杀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杨涟、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六君子。天启六年,天启帝还命顾秉谦等人修《三朝要典》,为魏忠贤等歌功颂德。

明史评价他: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16,朱由检——明朝第16位皇帝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一位年少有为一生致力于整顿国家的好皇帝。

明毅宗朱由检(年2月6日-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年-年在位,年号崇祯。

朱由检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节俭朴素,并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农民起义猖獗,关外清朝势大,已处于内忧外患交集的境地。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后,于煤山自缢身亡,为江山社稷而死,遵守了明朝历代皇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终年33岁,在位17年。

朱由检死后庙号毅宗、怀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熹宗于公元年8月(天启七年)死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时年十八岁。第二年改年号为“崇祯”。朱由检即位后,面对着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寻求治国良方,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与前两朝相比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朱由检一生操劳,旰食宵衣,每天夜以继日的批阅奏章,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天天生活在操劳、恐惧、痛苦、烦躁与焦虑之中。崇祯十五年(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临时传免早朝,竟遭辅臣的批评,崇祯帝连忙自我检讨。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兴的可能。

同时朱由检大力清除阉党。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朱由检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但因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他增加赋税,增调重兵全力防范雄居东北的后金政权和镇压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中,他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但最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jg/1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