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辑求职招聘QQ群 https://blog.csdn.net/abc123_____abc/article/details/120309859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贴子,有人提问说:“现在的自己真的是你想成为的那个自己吗?”

下面的跟贴特别多,而且反馈“没有”的占了绝大多数。

这种现象说明了,相对于那些给出肯定回答“是的”的朋友而言,大多数人对自己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却又无法改变的事实。

然而,《终身成长》这本书告诉我们,总是对自己现状感到不满的人,往往更具备灵活和创新头脑。

本书作者是德国的作家、职业辅导师布什·霍尔菲尔德·卡特琳。卡特琳致力于研究人类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多年,帮助人们消除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帮助企业成功化解职业领域危机。他曾经在西门子、爱立信等国际知名企业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具备相当丰富的商业知识。

这本书从成长心态、终身学习、自我调节、数字化能力、新型职场、创造力、减速与平衡7个方面帮助读者自我调整和提升。

1、成长心态

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房价是涨不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月入账的提示信息。而今天发生的一切,放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绝对是万万想不到的事。

过去发工资都是用现金,后来改为银行代发,每人一张存折,每月都要跑到银行进行登折,很麻烦,再后来变成了银行卡。倘若办理了信息提醒业务,每一笔入账、出账的明细都会直观地显示在我们眼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随着科技的发展,行业在发生着可持续变化,国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呢?

作者的观点是,以符合持续性发展为前提,去寻找你真正喜欢的职业。

因为随着数字化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和IT行业带来了全新的职业领域,同时也有一些职业将退出历史舞台。比如流水线工人、网约车司机、银行职员、翻译人员等。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说:“自律、勇气及成长心态这些素质才让人敢想敢做,具备创造力与毅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学问和更大的成功。”

也就是说,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始终保持成长性的心态,永远是一件好事。

2、终身学习

说起终身学习,武侠小说大侠金庸先生可以被称得上是典范。

金庸本名查良镛,年出生,祖籍浙江海宁,年移居香港,是新派小说的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金庸一生写了15部武侠小说,每一部的名气都很大。比如《射雕英雄传》《鹿鼎记》,还有《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等。

有一次,阿里巴巴的创建人马云至金庸家里做客,他看到有一个房间里装满了书。于是,他便问道:“这些书你全都看完了吗?”金庸却笑着说自己从来不看书。

但是闲聊中,金庸却能对各种历史话题完完整整娓娓道来,让听者目瞪口呆。谈话结果后,马云问了金庸的太太才知道,原来金庸早就把这一屋子的书都看完了。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这,知之不若行之。”意思是说,快速变化的世界要求我们不断发展自己、努力前进。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没那么简单。

随着年龄的增长,激情被淡化,我们越来越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曾经令人兴奋的事不再那么吸引人,呆在舒适区里久了,就很难再学习新的东西。

作者说,没有保持教育和持续发展的你,终有一天会在就业市场失去竞争力。

因此,我们要在众多的学习方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

3、自我调节与自我反思

曾国藩曾经说:“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意思是说,不深思就不会领悟到“道”的境界,不经过深思而得到的东西,即使得到了也容易失掉。

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虽出身寒门,却能十年七迁。那么,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其实跟普通人一样,青少年时期的曾国藩在很多方面表现平庸,参加了7次科举考试才中了进士,受到道光皇帝的常识,在翰林院当个老师。

但是他思想保守,操着一口浓重的家乡话,穿着又土里土气,因此思想和行为上与周围人格格不入。

在被耻笑和鄙视的情况下,曾国藩并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相反,他用“吾日三省吾身”警醒自己,不断反思自已的所知所学,最终从平庸之材变与一位圣人。

由此可见,你把自己的目标价值设定在什么位置,你在工作岗位上就处于哪个段位。

4、数字化能力

数字化时代与我们每个人的未来息息相关。

比如,以前出门,我们要带“手机、钥匙、钱包”三件套,现在逐渐过渡为出门带个手机就够了,坐公交、坐地铁、吃饭、充电话费、水电费,甚至控制家里的电器设备,都可以从线上完成,足见智能化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跨越式改变。

那么问题来了,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之下,你是属于数字化边缘者、数字化跟随着还是数字化先驱者?

作者说:“灵活的思维模式和数字化能力是我们应对不断的客观环境的基础。这样我们就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并积极塑造自己未来的人生和保持职业竞争力”。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只要你内心住着一个英雄,无论你的学历高低,身在何处,你都可以凭借自主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5、新型职场

人们常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大概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鼓励我们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另一种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做到穿新鞋走新路,而是身体进入了新时代,思想不能停留在旧社会,还有人甚至就是穿旧鞋走老路。

新型职场是分工合作,既有分工,又要有协作。谁也不可能孤军作战。

可是,怎样保持工作的灵活性和敏锐度呢?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11个远离”的忠告。

远离等级制度——走向个人担当。

远离孤身奋战——走向真正的团队精神。

远离僵化规划——走向适应能力。

远离被动管理——走向主动设计。

远离知识堆积——走向知识共享。

远离批评——走向建设性反馈文化。

远离控制——走向信任。

远离缓慢流程——走向快速决策。

远离对错误的恐惧——走向鲜活的容错文化。

远离外在动机——走向内在动机。

远离单向沟通——走向真正的沟通和反思。

总的来说,保持灵活和敏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无论是体制内的人,还是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或是员工,这些忠告建议都是至关重要的。

6、创造力

创造带来机遇,机遇推动发展。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迈克尔·莱博夫说:“创造力是一种智力肌肉,愿意并且知道如何锻炼它,你敢能发挥出潜在的创造力。”

但是,一些人认为自己天生不具备创造力。

其实,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只不过创造力定型于孩童时期。

作者为致力于提升创造力的人们提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案。

第一,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激发和培养好奇心,好奇心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前提。

第二,持续写作。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打开思维的过程,通过写作还可以提升表达能力。

第三,产生创造性的解决方法。一种方法是尝试用最疯狂的想法思考解决问题;另一种方法是激发想象力,提出一些通常不会提出的问题。比如,试想一下,如果人类获得永生,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第四,运用逆向思维。从干不成事、完成不了任务的角度去思想问题,提出达成目标的行动的计划。

第五,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大自然在各个方面启发着人类生活。比如,鲁班从小草上的细齿发明了锯。

第六,六种思考帽法。是法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博士开发的,六顶帽子分别代6种立场,每个人从立场出发参与讨论,这种方法很适合小组活动,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活动。

总之,开发创造力的方法还有很多,从中选出最吸引你的,勤加练习,就能渐渐改变你看待问题的角度。

7、减速与平衡

每个人的时间、精力、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不间断地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一旦工作难度突然增加时,我们很有可能会表现得后劲不足。

剑桥大学生物神经科学教授西蒙·克劳林表示,“超负荷的能量消耗,将可能使人类的大脑停止进化。”

所以,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告诉我们要运用正念,及时“断电”,放松自己,与内心进行对话。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极限的时候,就能更好地实现内在平衡。

想象一下每次郊游爬出。当我们爬得太累,感觉走不动时,是不是休息10多分钟,喝点水、吃点东西补充能量,继续向前山顶前进。

其实,减速与平衡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是我梳理的一些重要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说实的,读完这本书后,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谋求职位的发展,需要具备内在驱动力。说白了,就是激发可持续发展潜力。

我认为,开发可持续发展潜力,实现职业规划,应当坚持“四个做到”。

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清楚自己每天上班的意义,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第二,摆正心态。你的心态决定了你做事情的方式。

第三,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先贤告诉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对孩子的启蒙,更能助力成年人终身成长。

第四,训练多种思维方式。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遇到问题时,换一个思路,尝试给出3个以上答案,时间久了,自然就会养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想要弄明白个人的潜力究竟有多大,不妨回想一下小时候的我们,也可以看看身边的小孩。

拿出小孩玩手机的劲头去生活和工作,把小孩对朋友、对友情的渴望用在交流想法和分享知识上,时刻保持一颗童心,永远保持一份对生活的热爱。

有这样一句话,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这句话既然流传至今,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这本书的内容虽然分成7个模块,有知识点、有案例、有练习,但是知识点比较多,而且很多内容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很深入地展开,所以读起来有点难度。

希望您能从书中读出不一样的感悟,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js/12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