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湾商联通大湾区科创资源合作跑出加速度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王海荣 早春二月,深圳市代表团专程赴香港开展交流合作,如何促进两地科技及产业领域的对接,如何推动两地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是此行的重要议题。 本次交流是2月6日全面恢复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后,深圳市政府层面首次赴港与港方面对面交流。它既是推动深港科创资源合作的真抓实干,更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4周年之际,跑出的加速度。 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九个城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破除壁垒,串珠成链,才能让创新资源高效汇聚,真正发挥区域合力。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地区在世界科技集群排名中位居第二。这条横亘于珠江口东岸的黄金科创走廊星光熠熠,既拥有多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也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及全球化的创新资源。通过优势互补,三座湾区核心城市发挥出1+1+1大于3的共赢效应。 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过去4年间,深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城市创新动能稳步增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日臻完善。 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占GDP比重被视为判断一个地区创新能级的重要指标。《纲要》颁布的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为亿元,占GDP的比重约4.9%。之后的两年,这一比重持续加码。到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49%,达亿元。深圳去年还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总量达2.3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 深圳主要高技术产品去年的产量持续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民用无人机、5G智能手机产量分别增长.4%、.8%、34.7%、22.3%。此外,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7%。 不久前闭幕的深圳两会也传出信息,今年深圳将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重大创新平台产出更多引领性成果,争创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这表明深圳要在基础创新、源头创新上更多发力,努力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 让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变身科创“磁石” 《纲要》提出,建设培育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序开展国家高新区扩容。 在《纲要》颁布的同一年,深圳国家高新区由11.52平方公里扩大到.48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区两核五园”格局,聚集了华为、腾讯、中兴、迈瑞、大疆、瑞声声学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区内的国高企业数量超过家,约占全市的1/4。 如今,深圳高新区已成为辐射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去年1-11月,深圳高新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3亿元,同比增长11.08%。在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深圳高新区位居第二,其中,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单项排名第一。 正在建设中的光明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按照规划,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集中布局了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其中,位于启动区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计划今年投入使用,将崛起为重要的科创力量。 此外,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也是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崛起的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今年1月,深圳科创代表团与香港科学园内的公司举行了一场高效率的座谈会,双方表示将共同支持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建设,推动其今年上半年投入运营。位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是香港科技园首次实质性走出香港,在内地独立运营园区,在深港协作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目前,这个分园已征集备选项目超个。 一个个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成为吸引创新资源齐聚的“磁石”。 区域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去年10月17日,深圳市科创委对深港澳科技计划A类项目拟资助项目进行公示,地铁车辆底部智能巡检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等15个深港澳科技计划A类项目拟获得最高万元的资助。 据了解,通过在科技计划中设立“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深圳每年在市科技研发资金中安排资金用于支持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以推动科技资金跨境流动为切入口,深圳主动作为,从多个方面持续优化大湾区创新环境。 去年11月15日亮相的西丽湖论坛,首次在深圳、香港、澳门三地同步举办,“开放·融合·未来”成为三地专家学者热议的关键词。 深圳还完善科研仪器共享机制,目前,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已入驻单台套原值超过50万元(含)且利用市财政资金购置的大型科研仪器台套,涉及14个类别,平台开放率%,服务对象已覆盖大湾区科创企业。 1月6日,科技部办公厅和人社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在深圳市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工作的通知,此举有助于提高深圳对国际高端人才的开放度和吸引力。《前海粤港澳合作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和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印发,则为大湾区科创合作保驾护航。 此外,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圳也不断创新机制,营造出“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区域创新环境。 审读:谭录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lg/10796.html
- 上一篇文章: 清华大学启动2021届毕业生大型就业洽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