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场流传一首词被官员视为生存宝典,领
《一剪梅》这首经典的老歌很多人都熟悉,不过晚清时期官场流行的这首《一剪梅》估计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这首词形象鲜明地刻画了保位取荣的官僚们做官的手段、态度和心理,也是官场必备的生存法则,其词曰: 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通,一味谦恭。大臣经济要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在从容,议也毋庸,驳也毋庸。 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大家赞襄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后世更无穷,不谥文忠,便谥文恭。 这首《一剪梅》风靡一时,曾经被新入官场之人视为入职手册加以学习,深怕不能领悟其中的精髓,可以这么认为,只要遵循了这条官场秘籍,入阁拜相不能保证,但一生平安富贵不是难事。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官员的不作为,无担当形成了一种风气,大清从中央到地方无不万马齐喑。乾、嘉、道时期的三朝元老曹振镛更是将这首《一剪梅》领悟到最高境界,堪称“冯道再现”。 曹振镛在乾隆时期是侍读学士,官居二品。经过25年的嘉庆朝,成了体仁阁大学士,加上了太子太保的宫衔,兼军机大臣。一入道光朝,立即大红大紫,居首席军机大臣15年,晋封武英殿大学士,宫衔加到太子太师,已经是无以复加的高度。 道光皇帝视曹振镛为心腹股肱,亲自为绘在紫光阁的曹振镛功臣画像题字:“亲政之始,先进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问学渊博,献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曹振镛于道光十五年(年)去世,时年80岁,道光帝亲赐谥号“文正”。生加太子太师,死谥文正,这在有清一代的汉族大臣中屈指可数。 曹振镛才具平常,也没留下多少文字可以鉴评,做官也无赫赫实绩。《清史稿》本传说,嘉庆死后,枢臣代草遗诏,竟说乾隆皇帝诞生在避暑山庄。曹振镛听别人指出这个错误,告诉了道光,信任皇帝龙颜大怒,罢斥枢臣,曹振镛也因此青云直上,成为军机领袖。 另有记载说,曹振镛看到道光日理万机,埋首批阅奏章太辛苦了,他建议抽出几份细看,挑出大臣书写的错误大做文章,并在朝臣中传阅,众多的臣工就会因此感到恐惧:皇帝看得如此细致,连错字都看出来了,以后再也不敢草率应付了。这个建议足以把皇帝从日理万机的苦海中解救出来,而且一抓就灵。 曹振镛所使出的这些本领,看起来真是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十分平常。不过在道光看来,这却是曹振镛的与众不同之处,和自己十分对脾气,也符合自己以守成为宗旨的太平天子的下怀。曹振镛从而也铺平了他仕途的道路,爬上了人臣的顶峰。 很多笔记中说,曹振镛晚年恩遇极隆,他的门生向他请教为官之道,他说:“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这句话到底是不是曹振镛所说,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就认为不一定出自曹氏之口。但是这类文字无疑概括了曹振镛气人的特点,从这种意义上看,此类记载反映了真实情况。 和曹振镛同时期又比曹振镛多活了几年的潘世恩同样也是这一类人,他是四朝元老,状元宰相,是曹振镛死后道光倚信的一位枢臣。他敦厚养寿,决不做那些费力挽回的事,或许这就是太平宰相的为官心法。 事实上,不管是曹振镛还是潘世恩,他们不过是大清官场中不作为的一个代表,也是官场千年风波冲刷激荡磨砺的结果。封建制度到了清代已经是朽木,任凭皇帝如何勤政,都不能挽回官场的恶习,更不能让大清重新走上中兴之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ls/10783.html
- 上一篇文章: 混合做市将落地精选层有望复制到其他板块
- 下一篇文章: 清华大学举行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特设一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