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蒙古的心结,南洋的梦想,像极了现在
一:治水王朝 明朝是一个在水灾中诞生的王朝。这一点,在前一篇发文中,详细论述了。总结来说,治水催生了严密的社会组织,发展了相应的社会产业。有了这两大保障,治水的社会组织,演变成了农民起义,最后还建立了王朝政权。 在历史上,农民起义最终获得成功的只有明朝。通过北伐,推翻前朝,从而完成大一统的也只有明朝。之所以明朝如此地不合历史惯例,根源于明朝在本质上是一个治水的社会组织。 枪杆子出政权,这是我们都明白的道理。枪杆子以及握枪杆子的手,从哪里来呢。这就需要一个组织。组织的形成,是为了解决历史环境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代以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击败东洋人的入侵,民族和国家能够赢得独立自主。 元朝末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水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整个社会的运转都是围绕着治水而展开的。每一个反抗蒙元统治的农民起义军,都没有四处流动作战,而是选择了保境安民。这便是明朝诞生的社会背景。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仅仅用了二十八年的时间,就疏通了五千多处河道、整治了塘堰四万多处,修建堤坝五千多处。其工程量是元朝时期的两百,耕地面积接近九千万公顷,达到了耕地开发的顶峰。 洪武大帝朱元璋在位之时,先后北伐残元势力九次。为了巩固大明边防,多次选择在国民生计还没有恢复之时,就选择与外敌决战。只是,蒙古大草原的问题,终明朝一代都没有解决,成为了明朝人的心结。 永乐大帝朱棣在位之时,选择了两线开战。除了继续北伐之外,还建立了庞大的水师舰队。海外商贸随着郑和七下西洋,变得繁荣起来。明朝也由此迈入盛世繁荣。南洋,西洋,蓝水海军,海洋大国,是明朝人的梦想,也是我们的梦想。 当我们翻开中国地图时,我们会想到,无论是社会背景和立国选择,还是心结和梦想,明朝人像极了我们。 二:文明延续 由治水组织演变而来的大明王朝,是不带有“南北”属性的政权,既不代表南方,也不代表北方,没有任何地缘色彩。历史上,除了明朝是这种性质的王朝,还有汉朝也是如此。 汉朝、明朝以及现在,政权建立之前,都是作为前朝的一个社会组织而存在的。汉高祖刘邦原本是秦朝的亭长,刘邦所统领的起义军原本是秦朝最底层的行政机构。朱元璋的队伍,也是为了治水而聚集起来的徭役。 很多了解明朝历史的朋友,都是特别喜欢明朝的,因为我们与明朝人有着共鸣。给明朝打上“得国最正”的标签,也是现在的我们,自我肯定的一个表现。 任何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都要处理好前朝覆灭的诸多问题,改变前朝的弊政,恢复前朝疆域。以此来表明王朝更替的正确性,以及法理性。要做得比前朝好,才能证明王朝更替是顺应民心的,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是文明进步和延续的结果。 所以,明朝就有了双重的属性。一方面,是必须继承元朝的版图,接管元朝的疆域,重新确立大明是天下共主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必须继承宋朝的文化,发展宋朝的经济,重新确立华夏文明前进的方向。 二元制帝国,是隋朝之后,华夏文明的发展方向。隋唐两朝的君主,既是汉民族的皇帝,也是少数民族的大汗。比如说,隋文帝有“圣人可汗”的头衔,唐太宗有“天可汗”的头衔。 隋唐辽金元五朝,都是延续着这样的二元制帝国的统治模式。然而,还有另外一个发展方向,两宋与辽金南北对峙,两宋发展了新儒学,被称为“性理之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学派,这个学说搭建了元明清三朝统治的行政框架,指导着整个社会的运转。 “性理之学”的兴起,是两宋农业革命、古文运动、城市崛起的结果,民族主义思潮是两宋文化最为直接的表现。 所以,到了明朝,很多事情,变得非常矛盾。比如,朱元璋北伐蒙元称:“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刚陈纪,救济斯民”,又称:“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北元覆灭,分裂为鞑靼和瓦剌后,明朝又改称是继承了元朝的法统。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 在政治上,明朝按照朝代更迭的惯例,为元朝修史,元朝皇帝与历朝历代的汉族皇帝一样受到祭祀。除了蒙古草原,也就是蒙元的岭北行省外,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全部疆域,保留了对西藏的主权,保留了元朝的行省制度。 在军事上,明朝认为宋朝很失败,综合了元朝的军户制和唐朝的府兵制,创立了卫所兵制。和元朝一样,军事制度和土地制度相结合,官田和军田占了明朝大部分的耕地。 元朝的赋税本来是很轻的。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以宽失天下”。所以,官田和军田的租税非常繁重。当然,宋元两朝的徭役非常繁重。为了革除这个弊端,明朝的徭役非常轻,服徭役的民众,还能得到饷银和粮食。 虽然饷银和粮食很少,除了吃用之外,不可能有剩余的带回家。不过,这比元朝好多了。元朝的徭役是没有定例的,签发多少就是多少。被元廷签发后,要自备粮食和工具服徭役。这对民众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明朝革除了徭役繁重的弊端后,很多自耕农在农忙之余,都可以给地主老财打短工,或者去周边的城镇找活干。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为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上,明朝的制度,基本上就是照搬两宋的制度。不仅恢复了汉家衣冠,还强迫蒙古等其他民族全部汉化。这明显,就带有两宋的民族主义思潮。进入中原的蒙古人,色目人等等,全部要求说汉话,着汉装,与汉族通婚。 其中,就包括了在元朝时期,进入中原的犹太人。犹太人,在国际上,是有名的最难同化的民族。可是在明朝,犹太人也汉化了,也要去参加科举考试。犹太人的信仰的经文,早就不知道被丢到哪里去了。 在经济上,明朝也是照搬了南宋的经济制度。为了吸取南宋经济上的弊端,南宋时期的海上贸易,在明朝全部被收为朝廷专营。朱元璋规定“片板不能下海”,这就是针对民间来说的。对于明朝官府来说,则不一样了。 朱元璋列了很多的不征之国,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这些海外藩国前来贸易。这种贸易方式被定性为朝贡贸易,完全被官府所垄断。 三:继承梦想 明朝成为了宋元两朝的综合体,不可避免地继承了这两个朝代的梦想。对于宋朝来说,最大的梦想,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在明朝手里实现了。后来,这个燕云十六州还成为了明朝帝都所在。终明朝一代,都在守护这片土地,防止被草原政权染指。 对于元朝来说,最大的梦想,就是平定南洋各国。元朝灭亡之时,在南海各岛屿的驻兵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不断增加。元朝为了将南洋纳入版图,先后攻打过缅甸、爪哇、占城、交趾。当然,最后都失败了。 这个,在明朝手里实现了。明朝不仅攻灭了安南和爪哇,设立了交趾省和旧港宣慰司。同时,还将缅甸、老挝纳入了版图,设立了三宣六慰。分别是:南甸宣慰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 很明显,无论是心结,还是梦想。到最后,都成为了一场梦幻,只留下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回忆。到了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弱,草原没有被安如行政管辖。南洋的梦想,也随之流产。明朝后续两百年,基本上就是缩在九边重镇被各方势力捶打,勉强还击而已。 放在今天,清朝和民国这两个朝代,他们的心结和梦想,都复制在了我们身上。打开地图,看着那外蒙古大草原,看着北方那被沙俄和苏联割占的将近两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这是清朝留给我们心结,嘴上不断说着不可能,哪个人心里又能放着下呢。所谓心结,指的就是心里解不开的疙瘩,内心所受到的压抑,心里永远放不下的事情。 梦想,则是我们期待成就的事情。蓝水海军,海洋大国,这是我们的梦想。是先解除心结,还是先完成梦想。明朝人的选择,是先成就梦想,完成了七下西洋。 后来,明成祖永乐大帝,将帝都北迁,意在解除心结。最终的结果,心结没有解除,梦想也丢失了。两百年的衰弱与挣扎,迎来了满清三百年的自闭。五百年时间,在心结与梦想中徘徊,带来的却是近代百年的战火。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实际上继承的是宋元明清四朝的梦想,一个再造汉唐,实现华夏文明复兴的梦想。四个朝代,一千多年的梦想,可谓任重道远。 四:南北矛盾 这四个朝代,一千多年的努力。为何没有彻底地解除心结,完成梦想?这便是唐朝之后,华夏文明区域扩大,文明中心从长安和洛阳转移到北京和南京的结果。 在宋朝之前,中华大地,无论经历着怎样的分裂割据,都会以长安或者洛阳这两大文明中心重新统一。到了宋朝,这两个文明中心已经衰弱,无力统御庞大的中华版图。 宋朝之后,完成统一的文明中心,要么是北京,要么是南京。然而,这两大文明中心,不在同一纬度,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唯一相同的,可能就是在长安和洛阳几千年的统御下,打下了思想钢印。 这个思想钢印就是大一统。元明清三朝,一直到现在,无论面临什么样的情况,或是内部矛盾,或许外敌干涉,都无法阻止南北的统一。 唐朝之后,经济重心南移,军事重心北移。经济力量与军事力量无法自由地转化,南北两大文明中心竞争帝都所在。长期的内耗,使得唐朝之后,大一统的中央王朝,文明区域就再也没有对外拓展过。 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无论军事力量强弱与否,都没有过开疆拓土的大胜。宋朝之后,没有再出现如南北朝、五代十国那般长时间的割据,也没有了大范围的版图拓展。版图虽然稳固,但是也失去了活力。 关于南北矛盾,在前面的发文中,从《唐宋社会变革溯源:马政的荒废与船运的兴起》开始,写了十来篇发文,用来解释南北矛盾对古代中国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总结来讲,分为四点: 1.东北和蒙古草原,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在时代的演变下,极为容易诞生强大的劫掠性军事武装。这两个地区,只有通过建设强大的军事武装,通过劫掠中原,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2.长城以南、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在时代的演变下,依靠治水凝聚起来的上层建筑,不具有持续性。在治水完成后,上层建筑会陷入瓦解,军事力量会迅速衰退。 3.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的南方地区,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在时代的演变下,社会的生产活动依靠宗族,不具有营建上层建筑的民心基础,无法诞生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 4.南方地区,由于生存成本和生产成本双低,会大量吸引人口和资本流入,大量人口囤积在农业生产领域,同类型的小作坊大量产生,并且以宗族为单位,长期进行零和博弈。 综合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导致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无法相互转化。明朝初期,需要治水的情况下,明朝才有能力两线开战。随着治水的完成,民众各扫门前雪,不会继续忍受贫困,为上层建筑提供经济力量。同样地,上层建筑,也不会通过军事力量为底层民众缓解生活压力。 在南北矛盾产生的同时,社会结构也变得二元化,上层是官僚士大夫,底层是农民和士兵。没有产生一个富裕的中间阶层,上层把持着权力,底层争夺着利益。北方掌握着权力和军事力量,南方掌握着资本和经济力量。 明朝整个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南北分化,上下分化,没有产生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无论是士大夫,还是民众,都非常漠视明朝的兴衰。士大夫只在乎自身的权位,底层民众只在乎自身的生计。 明朝的中间阶层,应该是大地主和大商人。然而,明朝地主遭到了士大夫的压制,大部分的耕地都掌握在皇室、军官、士大夫手中,要么是皇室宗亲的庄园,要么是军官把持的军田,要么是士大夫手中的职业田。 在明朝,实际上,既没有大地主,也没有大商人。明朝的商人,更应该称为“贾人”,也就是走南闯北从事贩卖的行商,从事货物生产的作坊主非常少。大部分的货物,都来源于家庭小作坊的生产。家庭小作坊,对于技术的垄断非常严重,基本上都是父传子的形式,绝不外传。 五:通货膨胀 任何一个社会,当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经济基础设施就会成为了社会生产的保障,从而获得了巨大的货币尺度,虚拟出庞大的货币。 这个情况下,人们创造美好的途径,就只剩下了对已有基础设施的获取,而不是创造。相互竞争已经兴建好的基础设施,获得其所有权或者是使用权,一步步地推高了耕地和房屋的价格。 大量的货币进入到耕地和房屋的交易过程中,使得其他的社会生产逐渐失去了再发展的资金,整个社会生产走向萧条。生产的萧条,使得明朝社会通货膨胀严重。士大夫在通胀之中歌舞升平,底层民众则陷入了贫困和挣扎。 没有了大地主和大商人这两大中间阶层的明朝,就失去了以积极的态度处理农民起义的能力,也失去了以开放的态度处理海洋贸易的能力。 没有了中间阶层,明朝的应对办法,一方面是依靠太监和特务结构,对中小商人进行竭泽而渔的盘剥,迫使中小商人向士大夫靠拢,形成官商勾结的社会局面;另一方面是依靠士大夫和行政机构,对自耕农和军户不断增加租税,使得自耕农沦为皇室宗亲的佃户,军户沦为地方卫所军官的佃户,从而形成了寄生虫一般的宗室以及战斗力缺乏且不听调遣的将门集团。 明朝中后期,内阁已经失去了处理整个社会矛盾的能力,只剩下了太监与士大夫相互争权夺利。张居正主政时期,解决了内阁与东厂的矛盾,推行了许多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中兴了明朝。 然而,张居正又动不了军队,无法革新军队情况下,只能依靠募兵另外组建军队,著名的就有“戚家军”。张居正倒台后,这支强大的军队,被解除了武装,在卫所军队的诱骗下,遭到围剿。 失去了强大的军队,明朝在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西南和东北少数民族起义军的打击下覆灭。 六:总结 如果拿现在同明朝相比,现在相当于明朝的永乐盛世。明朝的许多问题,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由于历史的惯性,在盛世的现在,也逐渐出现了端倪。不可不防。 全文完,感谢阅读,期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ls/11682.html
- 上一篇文章: 明朝16任皇帝个个都不是一般人汉周读书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