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杜牧此诗
白癜风治疗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4086.html 前言 看宋人吴可的《藏海诗话》: 杜牧之《河湟》诗云:“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一联甚陋。唐人多如此。 小杜《河湟》一篇第二联‘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极佳。为‘借箸’一联累耳。” 宋人认为第一联直白浅陋,第二联用典极妙,既承接第一联,又有转折。关于宋人对于前二联的好恶不做讨论。 本文要说的是这首诗的转折之妙,可谓步步惊心,句句反转。 一、七律《河湟》 安史之乱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调回平叛,于是吐蕃乘机进占河湟地区,陷落百年后,到唐宣宗(年-年)即位后才收复河湟。不过,收复河湟不是靠唐朝军队,而是靠以张义潮为代表的河湟起义军。 在收复河湟之前,杜牧(-)有感于晚唐内忧外患,写了不少诗篇,《河湟》是其中的一首。 杜牧《河湟》: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二、首联与颔联的承接与转折 律诗有所谓的起承转合,但是古人作诗,并不完全拘泥于此。杜牧的这首诗的起,是第一联,但是第二联不但是承,而且也有转折的作用。 第三句承接第一句,元载相公曾借箸,旋见衣冠就东市。 借箸用张良的典故,类似于今天的沙盘演练。《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对刘邦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元载字公辅,作过唐代宗时为宰相。他在大历八年(年)曾上书代宗,对河湟地区提出一些建议。但是四年(年)后,元载因事下狱自杀。这里既承接又转折。 第四句承接第二句,也是既承接又转折:宪宗皇帝亦留神,忽遗弓剑不西巡。 元载死后两年,唐代宗驾崩,唐德宗李适即位,6年后,唐顺宗即位,不到一年,唐宪宗李纯(年―年在位),即位。 元载相公借箸,在年,到唐宪宗即位,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然而这个中兴之帝唐宪宗在位十五年后,被宦官谋杀。 因此杜牧用采用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说唐宪宗和元载一样,收复河湟的想法还没有付诸行动,就”遗弓剑不西巡“了 第二联承接第一联,同时各有转折。 三、颈联反对与转折 《文心雕龙·丽辞》篇关于对偶时说到: 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 这首诗的第三联,就是标准的反对: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而且这个反对,也是上下句的转折。虽然河湟地区(有点像殖民地区)的人民穿着“戎服”,但是改变不了他们汉家子民的丹心。 四、通篇的转折 七律和五律的第七句,很像绝句的第三句。真正的转折应该放在第七句。 《河湟》的第七句就是通篇的转折处: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前面三联说了那么多,君臣想收复河湟,沦陷区的百姓向往回归中土,但是这个理想并没有实现。关于河湟,只有歌舞流传到中土而已。 土地没有回来,人民没有回来,河湟的娱乐项目却回来了。 尾联的转折,是感叹,也是讽刺。 从安史之乱后(年开始)河湟陷落,到唐宪宗不西巡(年),将近七十年,差不多经过了三代人。唐代司空图(~)在《河湟有感》中曾经写道: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而杜牧的笔下,还是有很多”白发丹心“的汉家臣子。正是这些人揭竿而起,推翻了吐蕃的统治。 唐宣宗大中二年(年),张议潮率众在沙州发动了起义。三年以后,张议潮向长安派出使团,献上瓜、沙等十一州图籍。除凉州外,河西地区复归唐朝。 唐懿宗咸通二年(年),张议潮克复凉州,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湟重归大唐。 结束语 杜牧的这首诗,没有景语,而是以叙事和议论为主。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停地反转,有点像看剧情片。 颔联承接首联,写大唐这一方。颈联则转到对面,写沦陷区的百姓。前三联从两个角度写收复河湟的愿望。前两联先扬后抑,第三联先抑后扬,尾联又抑。 尾联最反映晚唐诗人的特点,空有理想抱负,但是现实中却内忧外患,只剩下哀叹和无奈。河湟重归大唐的时候,杜牧已经去世8年。而河湟的收复,并没有挽救大唐王朝的衰落。 老街味道 云随宛溪水,雁过敬亭秋,老街游宣城小记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ls/11794.html
- 上一篇文章: 无理打压美国禁止华为中兴等5家中企在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