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绍兴七年(公元年)秋,在淮西之变事发后数月。西辽皇帝耶律大石远征金国。

金熙宗因无力两头作战,而不得不命宰相完颜昌以归还淮北、河南两地,及解散伪齐为礼,与宋廷议和。

在完颜昌的暗中配合及赵鼎的举荐下,秦桧再次官复次相,主持议和大计。

绍兴七年十二月,宋金议和达成,金军北撤,南宋终于收复了淮北、河南两地。

我是乐麒字子钺

一个用音乐说故事的钢琴者,

一个用历史书写旋律的曲作者。

联合国,就是要尊重大部分国家的意见,通过投票来决定一系列的联合国决议来影响和改变世界的。这里没有对与错的仲裁,只有完全的投票决策。联合国尊重所有国家的独立主见和主张,尊重所有国家都有权利做出自己的决策。所以在联合国大会里面,常常不会因为发言者最正确,最有才华,最有力量,就将得到最多的票数。而胜出者,往往是最受到人们爱戴、尊敬、拥护,是那个说话最让人喜欢的人。

——聊爸.模联

在我们中国的封建王朝历史上也是一样的,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极有修为的皇帝外,大部分皇帝往往听从的,不是那个最正确声音,也不是那个最正直的声音,而是那个最让他舒服的声音。

这么看来,赵鼎肯定不是那个“会说话”的大臣。他不仅不会说话,还不那么正直,有不少的私心。尤其是为了保住首相的宝座,赵鼎可谓是不择手段。

细细想来,在皇帝不喜欢他的情况下,在经历了中兴之战,淮西之变,宋金议和这三大起落之后。赵鼎还能在朝野之上如履薄冰地走到今天,甚至保住首相之位,说明这个人的弱点极少,属于几乎无法被人攻击的状态。

当然,有私心归有私心,揽权归揽权,赵鼎这个人,还是为南宋做出了挺多贡献的。正因为有“挺多”贡献的,所以赵鼎如今在朝廷里的势力很大,追随者很多,皇帝也很敬重他。

只不过,对于致力成为首相的秦桧来说,弱点极少的敌人并不等于没有弱点。而一个人有弱点,就代表着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击溃他。

此时南宋宰职团队里,除了秦桧和赵鼎外,还有两个人。分别是次相刘大中和枢密使王庶。而秦桧的目标则是把他们三人全部干掉。

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赵鼎次相刘大中。这个刘大中可谓是赵鼎的应声虫,他什么都听赵鼎的。折了他,就等于折断了刘大中的一条忠诚的臂膀。

很不幸的是,刘大中的弱点太显眼了。那就是不孝顺父亲,经常能从他家里传出和父亲大吵大闹的声音。

于是,秦桧只是暗中安排了几个御史,弹劾了一下刘大中,顺便造了点势,让老百姓们知道大宋的次相尽然对自己父亲如此这般的无礼。

没说的,刘大中就这样一下子被解了职,让他回处州老家种红薯去了。赵鼎就此先被折断一臂。

接着秦桧开始对王庶下手。然而王庶可不是刘大中,他是个在史书上有着近乎所有美德的大臣——除了有一点不好——过分耿直。

王庶主战,无论何时何地,不管何情何况,他都要战。至于皇帝要不要,大臣们同不同意,有没有人支持他都不会动摇。如果有人胆敢不同意他,他就会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封一封地给那个人写信,一直写到对方口吐白沫厥过去还不肯放过。所谓万言书什么的,对于王庶来说,那还是打过折(粉碎性骨折)的。对于他来说,百万大章都不是梦想。

秦桧好好掂量了一下自己,估计就靠手下那点御史码字,就算自己亲自上阵,肯定也是写不过王庶的。但是别急,既然不能硬来,那就智取。

于是,秦桧悄悄地找到赵构,提醒他小心朝廷里有人反对议和,去煽动那些个首鼠两端的随风倒们。

“现在正是宋金议和的关键时期,陛下,我们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绝不能让那些好战分子激怒了金人,坏了这千载难逢的和平大计啊!”

宋高宗赵构不住第点头说:“你说得对,你说得对!这样,我让你一个人来主持议和大计,别人都不能插手干涉如何?(朕独委卿)。”

谁知秦桧竟然坚定的摇了摇头说:“此事太过重要,请陛下三思。三日之后,再做决断吧!”

说完,秦桧行礼告退,留下一脸诧异的赵构坐在原地。

那就三日以后再议吧!哪知,刚过一日,王庶就冲了出来,每天照着赵构就是一套七连圣谏万言书。说得赵构是两眼发黑晕头转向,实在是受不了了,只好装作视而不见。

三日以后,赵构犹如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来了秦桧。他要秦桧赶紧去处置议和,顺便把王庶给解决了让他消停点。哪知秦桧依旧摇摇头,说王庶的话也不是全无道理,此事重大,请皇上再慎重地思考三日。

赵构感动得眼泪都要出来了,多么懂得体贴皇帝的臣子啊!感动完了的赵构,又不得不再次面对王庶没完没了的正臣圣谏,谏,谏,谏(以下省略N个)……

这一次,王庶不仅自己憋足了一口气疯狂码字,他还顺道带上了赵鼎。说赵鼎是支持他的,金人议和,绝不可信;秦桧小人,不可用之!

赵构快疯了,忍无可忍的赵构把王庶资政殿大学士头衔的“大”字给去掉了,以示警告。

刚好就在这个时候,赵鼎在上朝的时候对赵构说,宋金的分界应该以黄河改道(建炎三年)之前的河道为准,这样宋朝可以获得跟多的土地。如果金人不同意,那就绝无和谈可言,应即刻让岳飞杀过黄河……

“够了!”赵构一声暴喝打断了赵鼎,“你们一个个口口声声要拒绝议和,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打输了怎么办?你们有没有想过,打起仗来,朕的百姓怎么办?!”

赵鼎懵了,什么情况?我明明是主张议和的啊!怎么就变成主战的了?

也就再这个关口上,王庶再一次跳出来表示力挺赵鼎,决不能向金人示软,示弱!

赵构冷笑一声,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布议和之事从此全部交由秦桧负责,赵鼎必须从旁配合。

事儿到了这个份上,秦桧应该接受了吧?不!秦桧看着怒目圆睁的王庶和目瞪口呆的赵鼎,满脸堆笑地说:“谢陛下隆恩,此事重大,让微臣和赵大人,王大人再商量三日以后,再做决定。”

可怜的赵鼎,他的噩梦现在才刚刚开始。就在他朝廷失势的那一天晚上,临安城内开始出现一个谣传,先是说赵鼎去了秦桧府上(赵丞相乞去矣);接着是赵鼎上了秦桧的船(赵丞相上船矣);最后变成了赵鼎为了保住相位去联合秦桧准备一同挤走王庶。

第三日晚上,再也忍受不了的赵鼎提出了辞职。他也不等赵构批准,就自己趁着夜色上船离开了临安。

临上船前,秦桧在码头给赵鼎摆了桌酒,笑嘻嘻地问他:“赵相公,我奉陛下的圣旨,在此为你摆酒践行,你何不与我喝两杯呢?”

脸色已经被气成黑炭的赵鼎怒骂道:“议论已不协,何留之有?”说罢,赵鼎扬长而去,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终于只剩下了王庶。满脸悲戚的王庶知道自己的为官之路也走到了尽头,在叹息完赵鼎的离去后,王庶也辞职了,带着他没有“大”字的资政殿学士头衔,去谭州养老了。

而秦桧与赵构之间的第三个三日,就这样过去了。

绍兴八年(公元年)十一月,秦桧再次拜相中书省门下同平章事,出任宋朝首相,并全权主持宋金议和。

为了,能让宋朝的文武大臣们就此闭嘴,成功议和,实现宋金真和平。赵构在绍兴九年的元宵节时,给韩世忠,吴玠,张俊四将各官升一级;岳飞官复原职,再升一级并允许他在家无限期待命;已经退役的刘光世俸禄加倍。

做完这一切以后的赵构,立刻就收到了两个响亮耳光。已经失势且自身难保的张浚,联合了已经被遗忘了很久的前首相,开封的英雄李纲跳出来警告赵构:

陛下,金人与你有灭门之仇,您怎么可以认贼作父呢?如果您真的与金人议和了,后世千年万年都会有人耻笑你的不忠不义,不孝不悌的!

赵构怒极了,他在朝堂上失态地大吼道:“宁至覆国,不用张浚!”

还没完,远在家里耕地的岳飞也丝毫不给面子地拒接了赵构的封赏并上书说:

臣待罪二府,理有当言,不敢缄默。夫虏情奸诈,臣与面对,已尝奏陈。切唯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以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以行赏论功,取笑夷狄!

同时韩世忠再次上书表示,愿意亲自驻军前线敏感地带,即使不做北伐,也可以保住当前现有的领地。

赵构算是烦透了,他就是想要和平,不要战争,就这么难嘛?为什么这些自诩忠臣的人,都不愿意理解他呢?

“一群武夫,不识大体。”这就是赵构给予岳飞和韩世忠最后的回复。

在秦桧地帮助下,赵构终于用无上的皇权镇压了朝廷内所有反对议和的势力,然后他的脸就再一次被金兀术狠狠地抽了一把大力玉碎金刚神掌。

绍兴九年十月,就在赵构好不容易镇压了国内各大反和势力之后,金国主张议和的宰相完颜昌忽然就被金兀术杀掉了。接着,金兀术扣押了南宋的使臣,并向黄河一代开始集结重兵。

赵构哗然,赶紧要秦桧写信给金熙宗说咱不是说好了两国议和,从此友好交往,互不侵犯了吗?

信寄出去了,可是没到金熙宗手里,在路上被金兀术给截住了。不过这当口就算送到金熙宗手里也没有,他自个儿都自身难保了。

事情是这样,完颜昌一边命金兀术去阻挡西辽铁骑,一边暗地里怂恿金熙宗把金国的勃极烈制(类似于最高议会)给废除,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权力都全部收归中央。

结果不知怎么地走漏了风声,金兀术在得知后立刻反身追杀回来,直接把完颜昌等一干主和大臣们全部砍死,然后举兵占领了金国皇宫。

到了这样的地步,宋金议和已是绝无可能的事情,可是我们的宋高宗赵构在得知了这一切后,竟然还心存幻想地派人去说服金兀术。

对此,金兀术是非常干脆的。赵构派一个使臣,他扣一个,一连扣押了十来个宋朝使臣。可是赵构依然锲而不舍的派人去议和。

金兀术被弄烦了,派了个金使到南宋去告诉赵构,议和不是不可以,赵构必须退去帝位,并对着金使下跪,行臣下之礼,方才有议和可言(诏喻江南使)。

而我们的宋高宗赵构,尽然可以欣然接受!

宋廷之上,满朝文武愤怒不已,他们全部跳出来疯狂地反对金人的侮辱。礼部侍郎曾开直接在朝堂之上指责赵构的委曲求全,懦弱多疑,致使国家沦落至此。

看着气得要爆炸的赵构,秦桧赶紧出来做和事佬,哪想得秦桧还没开口说话,礼部的另一位高官尹焞出来指着秦桧大骂道:

无耻匹夫,朝堂之上,哪由得了你说话?!陛下,《礼记?曲礼》曰‘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现在,金国与陛下的有父母、兄弟之仇,你不共戴天了吗?不反兵了吗?反而要议和,甚至下跪。这样做孝顺吗?有礼吗?

要知道国之大事,无非‘礼’、‘孝’二字!如果陛下连这两个字都做不到,还要我们一整个礼部做什么?你就自个儿去跪你的仇人吧!

接着,聊爸私塾班指定教材《四书》的编辑者、未来的圣人朱熹之父,通议大夫朱松也义愤填膺地指着赵构破口大骂:

苟非至愚无知,自暴自弃,天夺其魄,心风发狂者,孰肯为此。必且遗臭万世矣!

真不愧是未来朱圣人的爹啊……

赵构是真的疯了(换谁被这么骂都得疯),既然已经不要面子了,就彻底把脸皮撕破吧!面对曾开,尹焞,朱松等一系列士大夫们的指责,赵构“啪”得一拍龙椅大喝道:“当年我被金兀术追得落荒而逃至海上,我几欲向金人下跪。我看我那时就是跪一百次,你们也不见得会反对我!”

就在神圣庄严的宋廷即将也沦为菜市场的时候,一股巨大的不可抗力阻止了这场丑态尽出争吵。

让我啼笑皆非的是,这股巨大的不可抗力就是金兀术。他要赵构下跪行臣下之礼,其实就是故意挑事儿找理由的,哪想得到赵构还真的愿意卑躬屈膝……

算了,金兀术反正已经认定了自己没智商,我就打你们宋朝了怎么着?绍兴十年(公元年)五月,金兀术举兵二十万南下,渡过黄河突袭南宋。

而南宋方面,拜赵构坚持到底的不抵抗政策。洛阳方面的西京留守李利用弃城逃跑;南京留守路允迪投降;开封的东京留守孟庚投降,所有人没一个抵抗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这么软,主要是硬汉如韩世忠;智勇双全如岳飞;莽夫猛人如张浚等主战者,都被赵构支走的支走,软禁的软禁。剩下的就只能是些无脊椎软体动物了。

还有两个坏消息传了过来。吴玠死了。令人痛惜的是,杀死他的不是敌人的刀剑;不是政治、军阀的朝廷斗争;甚至更不是赵构不抵抗的软谋杀政策。

“玠,晚节颇多嗜欲,使人渔色于成都,喜饵丹石,故得咯血疾以死。”

——元朝丞相脱脱

他是吃丹药,放纵女色和酒欲,贪图虚拟的欲望而死的。我始终觉得,像吴玠这样的人的生命,并不完全属于自己。他属于这个国家,属于这个国家的人民,属于这个时代。可他却因不世之功勋而骄纵自己,最后毁掉了一生大半的名誉。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他是死在仙人关之战的最后一支羽箭下,那该多好……

在亲眼目睹了赵构自己作践自己的国家之后,饱经风霜,历经各种磨难的李纲终于是因为悲伤过度而离开了人世。

回顾他的一生,他曾以一届文官之躯,登上城墙守住了开封;靖康之难后,又是他扶起了赵构初建的建炎集团;建炎南渡之后,他无数次判断国事,绝对可以称得上每言必中。

他正确,准确,无懈可击,却非常的招人讨厌,所以就是没人听他的。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有一次聊爸忽然和我说,如果忠言可以不逆耳,良药可以不苦口,那该有多少众生可以得救呢?

面对南宋一触即溃的防御和金兀术背弃盟约、势不可挡地进攻,赵构尽然只是悠悠地叹了口气说:“夷狄之人,不知信义,无足怪者。士大夫不能守节,至于投拜,风俗如此,极为可忧。”

我的皇帝陛下啊,您都知道金人是“夷狄”,是“不知信义”,你还和他们和谈,你还和他们和谈?是,那些“士大夫”不鞥呢“守节”确实“堪忧”,但我觉得,更堪忧的,是你把能守节的人,贬走的贬走,软禁的软禁,让他们只能干看着。

对于赵构这种拉低整个宋朝智商的行为和言论,我已经无力吐槽了。但是,无论是金兀术还是赵构,都还是低估了南宋军人的骨气和骄傲。

在河南大溃败的队伍中,有一位面色严峻,眼神锋利的将军,在不断地把溃散的宋军聚集在一起。他没有就这样毫无尊严的退过淮河,而是将这些聚集起来的残兵败将带到了一个叫顺昌的小县城。

刘琦,终于轮到你出场了!自富平之败以后,他寂静了很久。相比曾经的战友如岳飞,吴玠,韩世忠等人的活跃,他显得很沉默,很平庸。我想也正是这份平庸,才让赵构,金兀术甚至秦桧都忘记了他,忘记了他刘琦曾经也是宗泽的部下,是曾经给予金人无比震撼的猛将!

顺昌,今安徽阜阳市。史称其“襟带长淮,东连三吴,南引荆汝,其水洄曲,其地平舒,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淮南内屏,东南枢辖,有泉河、颍河穿境而过”,如果金人进攻淮西和淮南,就必须通过顺昌。除此之外,这里还是上古名臣姜尚、管仲、鲍叔牙和嵇康的故乡。

靖康之后,由于这里一直战乱,土匪横行,导致顺昌城年久失修,已是破败不堪。刘琦率领两万残兵进入这里的时候,连城楼上的防御工事都没有修好。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顺昌知府陈规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热血男儿。他虽然手里没几个兵,但他尽然在仓库里面存了十万斛大米!

刘琦大喜,为了表达自己死战到底绝不撤退的决心。他和陈规把自己的家人安置在寺院里面,外面放上甘草,并传令三军。如果顺昌城破,就点起甘草,刘、陈两家人以死殉国。

至此,全军亢奋,随军的女眷家术们与顺昌城里的老百姓们,一同帮着磨刀喂马,埋锅做饭,救助伤员。

七日后,金兀术帐下第一汉将韩常带领一万先锋,在离顺昌三十里的白涡口扎营修整,声势浩大,直逼顺昌。

韩常和刘琦,他们俩曾经在富平之战中交过手。这几年来,韩常一直在打仗,刘琦则一直在官场里蹲着。所以韩常十分有信心,可以一举击溃刘琦,直逼襄阳!

而反观刘琦,他的反应相当的直接,完全没有韩常那么多多余的小动作。是夜,刘琦率领一千骑兵突袭韩常在白涡口的营地,韩常措不及防,大败而逃。

第一战,金人连顺昌城都没摸到就被打了回去,宋军首战告捷。

三日后,金军前锋后援完颜突合速到了,他汇合了韩常,一共三万人马直接兵临顺昌城下列阵挑战。

刘琦站在城墙上往下一看,呦,突合速将军,你没带攻城器械嘛?那就简单了,神臂弓手们,给我射!

一阵万箭齐发,完颜突合速只得撤退。是夜,刘琦故技重施,率领五百刀斧手穿着金军的衣服,突入金营,引得金营自相残杀,还一把火烧了金军的粮草。

第二战,金军再败,灰溜溜地撤退而去。

韩常和完颜突合速的失败,终于是引起了金兀术的注意。六天后,金兀术亲自率领本部二十万大军,兵至顺昌城下,合围刘琦。

而就在这时,赵构的信使到了。他下旨让刘琦赶紧跑路,别再打了,河南和淮北是丢定了。(刘琦择利班师)

此时,金兀术已经将顺昌团团围住。南宋的信使被震天的鼓声吓得直哆嗦,颤抖着问刘琦,外面到底怎么样了。

刘琦只是微微一笑,淡淡地答道:“无他,贼之矣。”

说完,刘琦登上城墙,开始观察金军的营寨。只见金兀术的连珠营寨绵延有三十余里(又来这套,还没被宋军烧爽嘛?),他本人身披白甲,座下白马,威风凛凛的站在队伍的最前方。

“刘锜小儿,何敢与我战?以吾力破尔城,直用靴尖踢倒耳。”金兀术在城下挑衅地喊道。

刘琦既不生气,也不接金兀术的话,他只是稳稳地站在城墙上,抚摸着身边的一副铁甲,又看了看天上的太阳,然后他满意的点了点头,开始亲自擂鼓,为宋军助威。

在金兀术看来,刘琦的战术无非是站在城墙上用神臂弓射,用大炮(投石机)砸。所以他只要用人,往攻城器械里堆,就一定能拿下顺昌城。毕竟顺昌又不是仙人关、和尚原,没有那么险峻的地形。

可是令金兀术诧异的是,刘琦竟然把城门打开了,宋军主力进入公然的出城列阵,与金军决战!

金兀术哈哈大笑,下令全体铁浮屠,冲锋!

此时,一道金光射了过来,金兀术抬头一看,是太阳的光芒,他隐隐觉得什么地方有些不对。接着他在定睛一看,出城的宋军全穿着轻甲,背后都背着一个竹筒。

竹筒里面是什么?

接着金兀术就看到他引以为傲的铁浮屠们,成片成片的陷入了混乱。那些个训练有素的战马,不断的把背上的骑士们,扔到了地上。

怎么回事?谜底揭开,宋军竹筒里面背着的,是浸了水的豆子!

金兀术再次看天,瞬间明白了刘琦的用意。此时正是五月中旬的下午丑时,太阳最热最烈的时候。金军的铁浮屠们,都是从上到下,连同战马一起包着两曾铁甲一层皮甲。在太阳灼烤下,金军的士兵们几乎是全军在洗桑拿。而即使金军的士兵们碍于军令而不敢乱动,他们坐下的战马也受不了了。

而宋军背上的豆子,成为了推倒金军战马的最后一根稻草!

无数金国的战马争相恐后的去吃豆子,而把骑士们一个个掀了下来,金军大乱。在这一片的混乱中,宋军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队,趁势杀出,对着金兀术直奔而去。

在这危急关头,金兀术体现出了他做为金国战神应有的气度——好汉不吃眼前亏,拔腿就跑,把二十万大军丢在了顺昌城下。

至此,金军大败,二十万大军自相踩踏,又被刘琦追杀,死伤数万人。一路带来的粮草辎重被刘琦收了个干净。残余的禁军随着金兀术退回开封,龟缩了一起来。

刘琦在十三年后,再战成名。史称顺昌大捷!

赵构大喜,他在临安城内好好一嘉奖了刘琦,但还是下诏让他赶紧撤退。他已经派人和金兀术说好了,金军就快要撤兵了,宋金议和一定会达成的。大不了把长江以南都给了金兀术。

此时,几个穿得有些破烂的,自称是前原伪齐刘豫淘沙队(同摸金校尉)的人,要求一定要见赵构,他们说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有关赵构父母的信息。

赵构赶紧把这些人请了上来。这几个淘沙队一进殿门,就匍匐在地上嚎啕大哭,自称自己罪不可恕。

然后他们告诉了赵构一个惊人的事实,赵构的父亲宋徽宗其实早在五年前就死了,哪知伪齐皇帝刘豫,竟然招募人手把他父亲的坟给刨了。

他们几个实在是不忍心,就偷偷的把装着宋徽宗尸骨的布帛偷走,一路带回了临安。而且据说,在刘豫还是伪齐皇帝的时候,他还把北宋太宗,真宗,神宗和哲宗的墓都给挖了,里面的金银财宝都送给了金兀术,金兀术还大大奖赏了刘豫。

如今,他赵构四位祖先的尸骨,全部暴晒在外面,凄惨不堪。

赵构颤抖着双手接过淘沙队手里捧着的,装着父亲尸骨的布帛,强忍着泪水,跌跌撞撞的将其捧到御座的背后。

朝堂之上,鸦雀无声,只有躲在御座背后的赵构的抽泣声。没人知道应该说什么,应该做什么,就连秦桧都保持了沉默。

良久一位太监,走到背后,想去看看赵构,却看见包裹着宋徽宗尸骨的布被赵构紧紧地握在手心里,一根朽木跌落在地上。

宋徽宗的尸骨呢?他到底遭遇了什么?

接着,这位太监看到了他一生中见到过的最可怕的一幕。赵构睁着带着泪花,通红的双眼,跌跌撞撞地从御座背后冲出,失态地,甚至是歇斯底里地呼喊道:

“岳飞何在!!!!!”

鄂州城的一处山头上,晚风习习。伴随着夏日里,永不停歇的蝉鸣,一轮明月孤独地挂在天上,静静地注视着世上的芸芸众生。

“我想,一个人静一静。”

“岳元帅,战士们担心他们的领袖。”

“我们曾是这片土地上,沐浴着光辉的民族。在这里,我们诞生了一代又一代伟大的先贤,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灿烂而温暖的时代。但如今,我们却流离失所,被迫离开我们曾经的起源之河。我们所剩无几,而明天,却又要出生入死。”

“你在怀疑,我们的能力?你在怀疑,我们不能胜利?”

“不……我怀疑的是,这些年来,我们到底在为什么而战?我们是否该发动这样一场战场?我们的动机是什么?”

“到底是什么让你这样的心神不宁?难道还有什么理由可以阻止我们去夺回曾经的家园;去向侮辱我们,迫害我们的敌人复仇?去追寻我们曾经的荣耀呢?是什么理由,可以让让您去怀疑这样一场伟大的战争呢?!”

“你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带他们上战场的人,是我而不是你!”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将是第一个踏上战场的战士!我,杨再兴,北宋杨家的后人。我会成为敌人睡眠中最可怕的噩梦,去复兴属于我们民族的荣耀!”

“去重建,上古先贤们创造的大同盛世……”

“岳元帅,带我们回家。”

“愿苍天护佑,带我们,回家。”

敬请期待,乐麒说历史——

南宋中兴之战卷:踏破贺兰山缺。









































北京儿童医院白癜风
白癜风那里治的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ls/1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