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历史逆风破局国产芯70年交响曲
北京治皮肤病的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集微网消息(文/小山),身处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中,国产化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正一点点被弱化。 但倘若核心技术永远受制于人,便是无异于置身砧板上的鱼肉。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芯片就是这样关键的存在。 作为制造业的尖端领域之一,芯片行业技术壁垒相对较高,而中国也确实在这条国产化道路上走了很久。 凭一己之力奋力追赶 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同时受国外电子器件发展的影响与启示,提出了中国也要研究半导体科学,并把半导体技术列为国家四大紧急措施之一。 年,几经周折抗争,林兰英回到中国任职于中科院应用物理所,先后负责研制成我国第一根硅单晶、第一根无错位硅单晶、第一台高压单晶炉、第一片单异质结SOI外延材料、第一根GAP半晶、第一片双异质结SOI外延材料,为我国微电子和光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年,在林兰英的带领下,中国仅比美国晚一年拉出了硅单晶;同年,李志坚首次在中国(清华大学)用四氧化硅还原法获得了高纯度多晶硅,拉出了第一根钨丝区熔单晶硅。 年,中科院在北京建立半导体研究所,同年河北半导体研究所(13所)也正式成立,我国的半导体工业体系初步建成。 年,王守觉在约1平方厘米大小的硅片上刻蚀了7个晶体管、1个二极管、7个电阻和6个电容的电路,标志着新中国第一块集成电路的诞生。若以此时间节点计算,当时中国的集成电路落后美国大约7年。 年杰克·基尔比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块基于锗的集成电路 年,北京组建国营东光电工厂(厂),上海组建无线电十九厂,至年建成投产,形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的“南北两霸”。永川半导体研究所(解放军研究所,现中电集团24所)也在这一时期成立。随之而来的,便是PMOS、NMOS、CMOS电路相继研制成功,中国也因此实现了从中小集成电路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跨越。 年,中国大陆已经完成了DRAM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王阳元领衔研制出我国第一批三种类型的(硅栅NMOS、硅栅PMOS、铝栅NMOS)1K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它比美国英特尔公司研制的C要晚五年,但是较韩国要早四五年。 王阳元领导的课题组研制成功第一块三种类型的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 80年代起被日韩反超 但直到年后,中国开始停建缓建百余个大中型项目,压缩投资金额。中国电子产业与美国、日本的技术差距也随之迅速拉大。而韩国又在美国扶植下获得DRAM技术突破,进而实现了反超中国大陆。 其实在年1月5日,国家计委曾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在今后3至5年内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其中12.5亿美元的设备项目中央已在年批准),通称“四三方案”。 但之后却受国内政治因素和以美国为首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巴统”)对中国长期的技术封锁影响,中国“芯”路被卡住了脖子。中国也因此拖了七年,才最终引进三条已经落后的3英寸晶圆生产线。 年中科院半导体所研制成功16KDRAM,比韩国晚两年 年江苏无锡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厂)耗资万美元,从日本东芝公司全面引进彩色和黑白电视机集成电路生产线,其中就有3英寸全新工艺设备的晶圆生产线。到年,芯片产量达到万块,成为中国技术先进、规模最大的专业化工厂。时至今日,无锡仍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一个重要基地。 年的江南无线电器材厂 年,中国第一块64KDRAM在该厂试制成功,这一进度比韩国晚了1年。 用战略发展技术 年,电子工业部在厦门召开集成电路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七五”(年—年)期间我国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战略,即普及5微米技术,研发3微米技术,并进行1微米技术攻关。 年至年间,颇具规模的国有半导体企业包括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飞利浦半导体公司(现在的上海先进)、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厂与永川半导体研究所合并)相继成立。 年8月,中央决定实施“工程”,规划总投资20亿元。其中15亿元用在无锡华晶电子,以建设月产能1.2万片的6英寸晶圆厂。但由于华晶电子从立项到投产用了整整7年时间,导致其投产即落后,最后不得已转为合资企业。 年改组的无锡华晶电子公司(原无锡厂)制造出中国第一块KDRAM,此时已落后韩国整整7年。 尽管“工程”过程十分坎坷,但也让中国芯片产业在其中汲取了教训和经验。随后在年,党和国家领导人确定了中国电子工业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亿元)的一个国家项目——“工程”。其内容是建设一条8英寸、0.5微米技术起步,月加工2万片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而主体则是上海华虹集团。 年7月17日,由上海华虹集团与日本NEC公司合资组建的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组建。华虹也不负众望,在年取得30.15亿元的销售额,利润达到5.16亿元。同时,其技术档次达到了0.35~0.24微米,生产的64MB和MBSDRAM存储器也达到了当时的国际主流水准。 年2月28日,我国第一条8英寸硅单晶抛光片生产线建成投产。 随着“九零工程”的开展,—年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行业的“有效研发投入产值”提升了%,4年随着“九零工程”项目全部完成,—4年行业的“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再次提升了%。 不靠化缘成立自己的门户 -年间,中国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行业的“有效研发投入”基本是“零增长”,但正所谓“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中国芯片行业在这一时期也是不断自研出路。 以年初成立的优秀公司为例,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在年4月成立;展讯通信成立于1年;中兴微电子成立于3年;华为海思、兆易创新成立于4年。 另一方面,中国“芯”在这一期间也取得了些许成就。2年,龙芯1号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用一句话说就是:“随着2年8月10日清晨的微风,中国人只能用外国CPU造计算机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后来龙芯的芯片在北斗卫星等国防军工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7年12月,中芯国际(上海)的12英寸生产线(Fab8)建成投产。 8年末,4核龙芯3号流片成功。 9年1月,展讯发布全球首款40纳米低功耗商用TD-HSPA/TD-SCDMA多模通信芯片SCG。 年1月,华虹集团旗下上海华力成立,“”工程升级改造——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正式启动。 年3月,三星投资70亿美元在西安建立芯片生产线,工艺技术水平为10纳米、12英寸硅圆片。 年6月,中芯国际将联合北京市相关机构共同筹集资金,在北京建设40纳米~28纳米生产线。 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正式成立,外界称之为“大基金”,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并购热潮随之被点燃。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已宣布的地方基金总规模已经超过亿元,成为我国集成电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支撑力量。 年10月,中芯国际连续宣布新厂投资计划,分别在上海和深圳各新建一条12英寸生产线;次年宣布启动天津8英寸产能扩充项目,预计将从4.5万片/月扩大至15万片/月,有望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的8英寸生产线。 年10月19日,华为麒麟芯片正式发布。 年11月,上海华力二期12英寸先进生产线项目启动。 年,华虹(集团)有限公司无锡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一期)12英寸生产线17日正式投片,开始55纳米芯片产品制造。 年9月6日,华为发布最新一代旗舰芯片麒麟系列,包括麒麟和麒麟5G两款芯片。 自立自强仍尚需时日 仍以智能手机芯片为例,有人说得“芯”者得天下。智能手机芯片的国产化在信息时代可以说对国民经济以及国家安全都至关重要。华为已在这条路上走出了自己的成绩,然而事实上,不同于独立设计生产的苹果、三星的芯片,大多数国产手机包括小米、中兴、vivo等不仅仍依靠着外国芯片,同时也依赖于美国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 尽管这看起来无论是对手机制造商还是芯片研发者来说,都是双赢的局面。但最近两年的中兴和华为事件却告诉我们,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替代化才是长胜的重要保障。 不能否认的是,年小米松果推出澎湃S1的成绩。但据数据显示,自6年开始,集成电路产品就已超过石油成为我国最大宗进口产品。 同时,据1月份海关数据显示,年我国进口芯片数量达.7亿件,同比增长10.8%,而进口金额为.58亿美元,同比增长19.8%,同时年也是中国芯片进口额首次突破亿美元。此外,出口额却是.36亿美元,进口额是出口额的3.7倍。 换句话说,现阶段我国芯片市场主要仍以进口为主,国产化率较低,尤其是DRAM、NAND存储器及电脑、服务器CPU等方面国产化率几乎为零。这样看来,中国“芯”真正实现独立自主确实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这同样说明,未来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进口替代市场空间巨大!(校对/范蓉)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未经集微网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pp/10401.html
- 上一篇文章: 芯片概念股前十包揽近半净利,10位董事长
- 下一篇文章: 致敬钟南山团队获超级大奖,全国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