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史骆秉章事迹片断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费用 https://m-mip.39.net/nk/mipso_4975799.html 一、与洪氏为敌 19世纪中叶,是中国多灾多难的岁月。先是洋人用船坚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把中华民族推向亡国灭种的深渊;后为来自广东花县的洪秀全、冯云山,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大革命,并将烈火烧向大江南北,烧到了皇帝居住的地方北京城。在这场大革命中,历任湖南巡抚、湖北巡抚、四川总督的骆秉章,积极支持曾国藩组建湘军,出省对抗洪秀全的太平军;又在大渡河边弹压了石达开的太平军,竟然让石达开这样一位南征北战、有勇有谋的翼王,惨死在骆秉章的刀下。 说到这里,读者或许体会到笔者的用意哪,为何详尽叙说洪秀全、骆秉章两个人?因为他们的籍贯都在广东花县(今为广州市花都区),洪是新华镇官禄布村人,骆为炭步镇骆村人,两地相距不过二、三十里。然而这一对老乡,一个是立志推翻清王朝的太平天国领袖,为天王;另一个呢,则为捍卫清王朝的“中兴名臣”,为巡抚、总督。为了各自的利益,两人在中国近代史的政治舞台上,互相厮杀了十多年,一个于年,具体地讲,是在天京(今南京市)失陷前死去,另一个呢,于年死在四川成都。前者是洪秀全,后者叫骆秉章。至此,两人的恩恩怨怨一笔勾销,让后人去评说。 上海书店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里的“骆文忠与洪秀全”一文中说,“骆文忠秉章粤之花县人,洪秀全亦花县人也,故老相传:文 忠幼时实与秀全同塾。洪每言我他日长成必造反。文忠曰:‘汝造反我必平之’。洪藐之曰:‘竖子不足以平我’。文忠曰:‘我或不能,亦当举有力以代我’。后果如其言。盖当时中兴名将,出于文忠推荐保者为多云”。文中所说的故事,应属虚构,骆秉章生于年,而洪秀全是年出生,也就是说,骆比洪要大21岁,且在年就中了进士,点了翰林,而洪这时还在科举道路上苦苦挣扎,最后连个秀才都没有捞到,两人怎么可能是同学呢?不过文中有一处正确,那就是骆秉章在镇压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革命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五件事例即可佐证: 一是长沙保卫战:年,洪秀全率领数万太平军将士,冲出广西,挺进湖南。身为湖南巡抚的骆秉章,打算将洪秀全这位老乡拒绝在湖南的大门外,但如意算盘失算了,太平军长驱直入,打到了省城长沙城郊。因为得罪了身为钦差大臣的大学士赛尚阿,骆被朝廷免去了巡抚职务,但因新任巡抚张亮基未到位,只好奉命留守,阻挡太平军对长沙的围攻。激战中,骆秉章率清军击退了太平军的进攻,并发炮打死了太平天国的西王萧朝贵。太平军久攻不下,也就只好放弃围攻长沙的计划,北攻岳阳。长沙之围解除了。此役非常关键,它使太平军无法在湖南立足,从而也为湖南作为湘军的巩固后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然而然,骆秉章也就以守城有功而免受处分,被朝廷起用,署理湖北巡抚。不久又复任湖南巡抚。 二是组建湘军:当曾国藩奉命回籍组织湘军时,骆秉章认识到办团练的重要意义,并给予积极的支持。聘请左宗棠、刘蓉等人为幕僚,广结地方官绅,整饬吏治,办理团练,集饷练兵,选用贤将,从物资、兵力、军饷等方面支援贵州、广东、江西、湖北等省湘军对抗太平军、其他起义军,因而成为湘军集团的统帅之一。 三是支持湘军出省作战:在消灭了湖南境内的太平军、控制全省的局面后,他举湖南一省之财力、物力、人力,尽可能地支持曾国藩、胡林翼、江忠源、罗泽南、左宗棠等人出省作战。湘军能够在长江流域诸省的许多地方打败太平军,并最后攻占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应该说,骆秉章功不可没。要知道,太平军兴起之初,与太平军作战的主力为八旗兵和绿营兵,而湘军纯粹是兵勇,即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民兵,然而就是这支最初不起眼的地方武装,取代了八旗兵和绿营兵,成为太平军的克星,最后消灭了数十万众的太平军。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四是擒杀石达开:年,骆秉章出任四川总督。他到四川后,残酷地镇压了四川境内的农民起义军,杀害了何国梁、李永和、卯得兴、蓝朝鼎等起义军首领。年,太平天国最能打仗的石达开,被他围追堵击,四处奔波,结果被困在四川大渡河边。骆秉章用计诱降石达开,杀太平军二千人,并在成都将石达开父子施以酷刑——磔刑(分尸)。一代英雄就这样离开了人间,结局十分悲惨。 五是举荐左宗棠、刘蓉诸人:骆秉章任湖南巡抚、四川总督时,手下人才济济,如左宗棠、刘蓉诸人极有干才,尤其是左宗棠在骆幕布中做了6年幕僚,有运筹帷幄之功,被骆秉章视为“倚之如左右手”。骆秉章不是将这些干才据为己有,而是积极向朝廷推荐,让他们有出头之日,为国家效力。左、刘后来一跃成为封疆大吏(如浙江巡抚、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他们率领湘军对抗太平军,为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立下汗马功劳。他们是镇压太平军的干将,也是咸同年间的“中兴名臣”。真应验了“我或不能,当举有力以代我”这句话。 洪秀全的事迹,已是家晓户喻的了。而骆秉章呢?或许鲜为人知。太平天国,这是一场震撼全国、震撼世界的大革命,而文中的两位人物:一位是革命的领导者,另一位则是革命的扼杀者,竟然同出于一个当时既小又穷、文化落后的地方,应该说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少见的。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奇观,且有诸多回味之处。二、官海沉浮 骆秉章,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重要大臣,官至湖南巡抚、四川总督,因支持曾国藩对抗太平军、大渡河边擒杀石达开而被称为咸同中兴名臣,并被加官为太子太保。不仅如此,他还是花都(当时叫花县)人。 骆秉章相貌并不出众,但十分有才。曾国藩这样评价他“如乡里老儒,粥粥无能”,但他都能倾心结好,许为奇才。他一生重用、推荐了许多干才,如左宗棠、刘蓉等人,这些人后来都官至巡抚、总督。尽管他为人比较平和、正直、廉洁,但在官场上仍遭到三次攻击。 第一次是在道光二十三年(年)。骆秉章于道光十二年(年)考取进士,选为庶吉士。不久,他以编修身份而被皇帝提升为监察御史,职责是稽查银库。此官虽不大,但油水很足。他一上任,就废除陋规,严格管理,因而遭到一些贪官污吏的污蔑,到处说他坏话,企图赶走他。但朝廷仍重用他,他的官越做越大:给事中、鸿胪寺少卿、奉天府丞兼学政。道光二十三年,银库亏空事发,骆秉章因失察罪而受牵连,被革职。好在道光皇帝知道骆秉章的为人,也知其平日公正无私,故降旨以庶子任用。后补右庶子,先后奉命奔赴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巡视。以后,又升为侍讲学士、湖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云南布政使。 第二次是在咸丰二年(年)。在之前,骆秉章已官至湖南巡抚。当时,他的同乡洪秀全正率领太平军,从广西浩浩荡荡进入湖南。朝廷为了将太平军消灭在湘境,急令湖广总督程采到湖南坐阵,以湖南巡抚骆秉章及湖南提督余万清协助防务。骆秉章尽管忙于军务,但还是得罪了身为钦差大臣的大学士赛尚阿。当时,赛尚阿正督师过湘境,见骆秉章供应不够丰富,认为是对其不恭敬,便以湖南吏治废弛为由向朝廷密奏,要求惩治骆秉章。新上台的咸丰皇帝下诏,要骆秉章开缺赴京。这时,太平军已进入湖南,清军一片混乱:湖广总督程采由衡州退走长沙;余万清丢失道州、桂阳、郴州等地,而被朝廷逮捕;骆秉章也因未能预防而被撤职。西王肖朝贵率太平军直逼长沙城下,而新任巡抚张亮基还未到位,骆秉章只好奉命坚守长沙,并率领清军向太平军阵地发炮,肖朝贵中炮牺牲。太平军继续攻城,但由于骆秉章的防守得当,加之向荣、和春、张国梁等大批清军前来增援,这样,太平军不得不撤离长沙,向北挺进,攻打岳阳。赛尚阿、程采因失机罪而遭到罢免。骆秉章因守城有功,免议,被召赴京。未行,又奉命留守湖北襄办防守事宜,还未到达,武昌就被太平军攻占了。在太平军放弃武昌后,骆秉章代理湖北巡抚。 第三次是在咸丰五年(年)。秦日刚、陈玉成率太平军第三次攻打湖北省城——武昌,代理湖北巡抚胡林翼急忙向湖南巡抚骆秉章求援。骆秉章知道武昌之地位重要,乃派鲍超、彭玉麟率湘军前赴增援。湖广总督杨霈命令胡林翼渡江上扼汉川,以固荆襄。骆秉章认为杨霈措施不当,于是上奏皇帝,提出五个反对理由,主张应重兵防备武昌,保卫省城,才是上策。这下得罪了朝廷,原来,咸丰皇帝的想法就是重兵防止太平军北上,而杨霈是迎合了皇帝的意愿。咸丰帝接到骆秉章的奏章大怒,下诏训斥骆秉章,欲罢他的官。但事实证明骆秉章的想法是对的。不久,杨霈的主力被陈玉成、秦日刚的太平军击溃,又兵败汉口,最后逃走德安府。咸丰帝这才认为对骆秉章的处理不当,于是罢了杨霈的官,以官文代替,并要官文与胡林翼共同防守武汉。骆秉章全力支持胡林翼,并提供了大量的军饷、物资。曾国藩、胡林翼能够打败洪秀全的太平军,离不开骆秉章的大力支持。清政府以骆秉章“不分畛域,越境殄寇”之功而赏赐花翎。后来,还升至四川总督,并加太子少保衔。三、幕僚左宗棠 左宗棠,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称得上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一是他率领湘军鏖兵浙、皖、赣、苏等省,打败了太平军,又转战西北,消灭了回民起义军;二是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在福州办起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专造兵船的马尾船政局,建立了福建水师,创办的水师学堂培养出不少爱国将领和具有维新思想的人物如邓世昌、林永升和严复等;三是反对李鸿章放弃新疆大片领土的主张,不辞辛苦,千里行军,平定了阿古柏的叛乱,收复了天山南北,为夺回被沙俄强占的伊犁等失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民放英雄。 左宗棠,与骆秉章(花都人)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不仅在骆秉章的手下工作过,而且他能够出山,也离不开骆秉章、曾国藩、胡林翼等人推荐。 “我只是想请你出山”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一生好学上进,极有学识与才干,自比“今亮”(当今的诸葛亮),虽然在科举的道路上中过举人,但仍未求得功名,教了几年书后,就像诸葛亮那样,自隐于农,自号“湘上农人”,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其友人胡林翼推荐他入云贵总督林则徐幕,他拒绝了,但在林则徐卸任后路过长沙时,他曾赴其舟中与与林公交谈至深夜。 当洪秀全的太平军打到长沙时,刚从贵州调来的张亮基走马上任湖南巡抚,广征人才,以应付这一艰苦局面,左宗棠自然也在其中。张从胡林翼处听说左的大名,便两次备书礼请,又请江忠源、胡林翼从中敦促,这样,左宗棠不得不走出深山,来到省城长沙。没有多久,张调山东,他便辞职回到故居——梓木洞,又过着退隐生活。 咸丰三年(年),太平军定都天京(今南京市)后,势头正旺,在安徽、江西、湖北等地连连得手,又攻克了湖南的岳州(今岳阳市)、湘阴、宁乡等府州县。这时,骆秉章新任湖南巡抚。骆久闻其名,再三遣使请他出山,但他没有答应。骆便心生一计:假藉捐输,把左的女婿陶桄(原两江总督陶澍之子)拘押在巡抚署衙内。左宗棠一气之下赶到长沙,欲质问骆秉章为何乱抓人?当骆秉章听说他来了,亲自在大门口迎接,笑着对他说:“我只是想请你出山,岂敢屈辱陶公子”。接着,两人纵谈天下时事,交换了对时局的看法。左宗棠见骆秉章如此用心良苦,而且敬重骆的为人与坦诚,觉得不好再推辞,于是答应留下来,以帮助骆秉章对抗太平军。这便是《清史稿·左宗棠传》中说的“骆秉章至湖南,复以计劫之出佐军幕”的事,以这样的方法求才,在中国历史上当属少见,另外也反映了骆秉章的求贤若渴。 “倚之如左右手” 从咸丰四年三月算起,左宗棠在骆秉章幕中,做了6年的幕僚。骆秉章请他专谋军事,集饷练兵,选用贤将,两次打败了翼王石达开的西征军,又从物资、兵力、军饷等方面支援贵州、广东、江西等省湘军对抗太平军、其他义军。左宗棠运筹幄帷之功,为巡抚骆秉章所赏识。 《清史稿·左宗棠传》中说,骆秉章视左为“倚之如左右手”。很多事情,骆都放手让左宗棠去做。当部属有事请示时,骆秉章便说“季高先生云何(必令问季高先生)?公(左)可则可,公否则否。”相传有一天,巡抚辕门鸣炮,骆公问左右何事,回答:“系左师爷发军报摺”,骆公慢条斯理地说“拿稿来看看亦好。”足见骆秉章对他的信任。当时的湖南人都戏号他为:左都御史“,因为骆秉章只有右副都御史衔,这个绰号形容他权威比骆公还高。左在骆秉章幕中,位居僚属,但因骆秉章信任他,待以国士,他便尽心竭力,敢作敢为,并勇于负责,以国士报之。而骆秉章“休休容容,取人为善”,重视人才,用人不疑,实属不易。从中可见,他们的关系并非因年龄、地位的悬殊而受影响,他们都把对方作为朋友,这无疑有助于感情的沟通、工作的合作,这对于当今富有现实意义。 左为何要离开骆署 由于左宗棠性情刚直,又得罪了不少人,在湖南“久专军事,忌者尤众”。咸丰九年(年),左代骆秉章拟奏折,请求朝廷将私役兵弁、挪用公款的永州镇总兵樊燮撤职查办。这个樊燮也不是好惹的,受人唆使,向湖广总督官文反告左宗棠,而官文是一位满族官员,本来就对骆秉章、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湘军头目不满,竟然将案子上报朝廷,主张从严拿问。咸丰帝密令官文,传左到武昌对簿,“如左宗棠有不法情事,可就地正法。”京城内外,闻之者莫不震惊。 在这关键的时刻,他的上司骆秉章首先站出来,上疏力争,认为是诬陷。正在皖、鄂边界率军与太平军激战的湖北巡抚胡林翼,认为官文太糊涂了,向咸丰帝上书,为左宗棠辩护,奏折中有“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话,并请曾国藩上书,为之解说。京中官员如侍读学士潘祖荫,与左素不相识,也上疏痛陈“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官文似不可“引绳批根”。在这种情况下,咸丰帝才有“弃瑕录用”的旨意,久知左宗棠才具优异、又听到王运说明樊案始末及官文有意构陷情形的肃顺,趁机向皇上进言“听说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中,赞划军谋,迭著成效,骆秉章的功,原都是他的功,人才难得,自当爱惜。”官文接旨后,这才不再催左宗棠对簿,草草了结此案。事后,左仍愤慨异常,自然不想重回骆幕了。刚巧骆秉章奉诏督办四川军务,他便以不愿入川为由而辞职并向骆公推荐了湘乡人刘蓉。咸丰十年正月,左宗棠便辞别了骆秉章,离开了长沙,来到了曾国藩的大营。左宗棠在骆秉章的幕僚生涯就这样结束了,在以后的交往中,骆秉章仍一如既往地支持左宗棠,积极向朝廷推荐他。四、自挽长联 一般来讲,挽联是在人死后,由别人撰写。由生者自作挽联,应属少数了。官居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的骆秉章,却在临终前自挽长联: “十载忝清班,由翰、詹、科、道而转京卿,奉使遍齐州、汴州、吴州,回首宦途如梦幻;廿年膺外任,历鄂、黔、滇、湘以莅巴蜀,督师平李逆、石逆、蓝逆,殚心戎务识时艰。” 可以说,这是对其一生的最好的概括。为什么这样说呢? 先从上联说起,反映了骆秉章在京的仕途经历。骆秉章,年(即清道光十二年),考中壬辰科第六十名进士,殿试二甲第二十七名,朝考入选,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此时,骆秉章年已40岁。虽说是大器晚成,但毕竟踏上了“学而优则仕”之路。进入清班后,又任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工科给事中、奉天府丞学正、詹事府右春坊庶子、鸿胪寺少卿、翰林院侍讲学士。担任京官,前后差不多十五年,即所谓“十载忝清班,由翰、庶、科、道而转京卿。”其间,奉令赴山东、河南、江苏等省,查办案件,此乃“奉使齐州、汴州、吴州”,联中的齐州、汴州、吴州,即今之济南、开封、苏州,为山东、河南、江苏三省的省城。所以,骆秉章回首这段经历,感叹时光过得太快。 下联说的是,骆秉章出任地方官,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情况。 骆秉章从京城走出了,是在五十岁的时候,先后担任湖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云南布政使、湖南巡抚、四川总督等职,至七十五岁死于四川总督任上,前后大约二十五年。任职湖南巡抚、四川总督时,分别为五十八岁、六十九岁、骆不愧为清“咸(丰)同(治)中兴”名臣,对清廷可谓忠心耿耿。他先后用武力镇压了李永和(四川农民起义军领袖)、石达开(太平天国翼王)、蓝朝鼎(四川农民起义军领袖)及湖南的天地会起义、贵州农民起义、云南农民起义、甘肃回族起义。在湖南巡抚任上时,还发炮炸死太平天国的西王萧朝贵。也就是说,太平天国首义的七个领袖,有两个是被他杀害的,即西王萧朝贵、翼王石达开。他的手,沾满了农民起义军的鲜血。正因其故,朝廷对其“赫赫战功”给予嘉奖,除了官越做越大外,还封赏了“赏头品顶戴”、“晋加太子太保衔”、“赏戴双眼花翎”、协办大学士。 据说,在他死后,花县骆氏宗族在华岭村建了骆氏宗祠,赤坭莲塘的骆姓曾送对联一幅,挂在祠堂内。对联为“十载忝清班,蜚声翰苑,出使两湖,鲁豫蜀黔滇,回首半生如梦幻;廿年膺外任,参赞戎机,剿平诸逆,萧蓝胡李石,丹心一片报君恩”。此联概括了骆秉章一生行状,与骆本人生前所撰之联,有异曲同工之处。来源:广州文史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文章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侵权告知删除,我们崇尚分享! 欢迎投稿,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pp/8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兴通讯届校园招聘西北工业大学宣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