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nb.ifeng.com/a/20190624/7560835_0.shtml

文|Karakush

图|网络

我对点评是认真的。

豆瓣点评星战8,我纠结了三个小时,权衡了种种bug(Luke的人设、Leia的原力、不忍直视的多民族戏份等等等),瑕不掩瑜,才郑重给出了四星半好评。

所以,在拉斯维加斯体验完拜腾这款BytonConcept后,相信我,真真纠结了一个星期(不排除期间假此之名放飞拖稿),才给出了如题的评价。

先补个前情提要:拜腾是去年9月推出的新品牌,彼时仅有PPT的情况下,就宣布要在CES上亮相概念车,于是就有了之前如期而至的发布,及随之而来的各路刷屏。

和别人家的样子货不同,拜腾的概念车是可动的(概念车一共三辆,其中一辆是可行驶的工程样车),这是从概念到实物的质的飞跃,横向比较一下就会知道有多弥足珍贵。

创始人戴雷表示,量产车的还原度会达到九成;而CEO毕福康用做工程的保守眼光估计,也说接近度能在八成以上。拜腾的工程师向我透露,现在处于桥定一个意向供应商和二三个备胎供应商的阶段。按照计划,量产车将于年10月于中国上市,年再在美国和欧洲推出。

这个进度,比之去年已上市的蔚来,以及今年即将上市的小鹏威马们,晚了一程;但对于拜腾本身来说还是相当紧凑的。一家初创公司,在只有概念车的情况下言必称全球,看着很是陡峭。

所以不乏有人见到之后直言,无他,唯给投资人看的。道理没错的,但是暗示的意思略糙了。

试乘现场的确有不少大佬样子的人,你很容易从众星捧月的引力场上辨认出来。然而创业要钱不是可耻的事情,骗钱才是。如何判断究竟是众筹梦想,还是空手套白狼,大概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一,有没有卵用?二,做不做得出?三,能做到多好?

事实上,根据部分媒体的专访,拜腾给自己设定了三个融资“里程碑”,恰好能对上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里程碑,是对车辆的设计和车辆平台的定义。基于此拜腾完成了A轮融资,应该就是去年8月对外公布的2亿美元;第二个里程碑,是向市场展示产品,这借着CES于美西时间1月7日完成了。基于此拜腾正在进行B轮融资,据悉已经接近签署协议了;而第三个里程碑,要等到一季度生产试制完成,才会启动C轮融资。

我看到一种中肯的说法,形容其为“用成绩而不用愿景融资”,使得拜腾一下子鹤立鸡群了。尽管其中的“成绩”,比如这台样车,严格意义上是存在侧重甚至短板的。

侧重是刻意为之,用戴雷的话说,是为突出新品牌的独特标签,营造强烈的差异化;而短板就有些不得已而为之了,时间紧迫、破釜沉舟,毕竟着急向投资人展示核心竞争力,跳个beat的节奏还是值得选择原谅的。

无论是概念车,还是宣传口径,拜腾都把核心竞争力放在大屏交互上,这和它的上市时间有很大的关系。

官宣称,这款概念车是“为共享出行和自动驾驶时代而生的新一代智能终端”。我们想一想,量产车上市的年其实是个什么情况?无论是共享出行还是自动驾驶都还处于半原始的状态。

共享汽车如果没有自动驾驶,仍是无法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伪命题;而绝大多数主机厂投入自动驾驶的时间标定为年以后,初期投入主要是L3-L4级别的私家车。

所以,年汽车上真正的主流智能特征将是向自动驾驶过渡的智能系统和人机交互的极致体验。正是基于这个背景,拜腾在年会无敌的,虽然从样车到完全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就拿此次偏重的大屏交互核心来说。

一,有没有X用?

大屏是一条不归路,全程不可逆。就像你看过IMAX之后,普通影院就变成了垃圾,这个结论是直观的,爽的程度和屏的尺寸成正比。

拜腾的概念车上有四块屏,统统都很大,最闪瞎视网膜的就是长达1.25米的中控屏,相当于四块iPad平铺直叙,一马平川。

面积平方吋、分辨率x、亮度尼特的屏幕,摆在你面前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它让我想起第一次摸到1:72的千年隼模型时,忍不住要拿起各种标尺反复丈量;又让我想起一本并不恰当的书《野性的呼唤》,想起那句漫游的欲望在跳跃,撕扯着习俗的链条……

以眼下来看,这样的设计是审美大于功能的。尤其是考虑到驾驶安全和APP适配等问题,这块超大屏实际显示效果还是分区的:中间和右侧的区域才有音乐、视频之类的娱乐内容,而驾驶员面前则多是显示驾驶信息。也就是说,你费功夫憋出的一整条擎天柱,结果也就相当于金刚葫芦娃。

而当我以一枚功利主义者的视角询问拜腾的设计师,为什么不换成四块小屏呢,成本上能降低太多了,尤其考虑到预告整车定价才4.5万美元(30万元软妹币)?

那位设计师不可思议地看着我,我们是豪华车啊,体验优先,其次才是成本。噢,还有对标BBA这层人设,我仿佛用菜市场的逻辑亵渎了LV似的,竟然有些羞愧。

当然,到了真正的自动驾驶时代,这块屏还能显出看巨幕宽屏电影不插缝等优势。虽然都是后话了,但是设计师表示,拜腾现在的产品就是以未来七到八年的节点设计的,因为汽车的生命周期和手机不同,不可能高频次更换的,所以从硬件上就得为全盛的自动驾驶铺垫。

留一手的思维,能看出团队对产品成熟的理解,也隐约感到长线操作的意图。

同样的设计逻辑也存在于它的互联硬件上。拜腾有一项突出的5G通信,在车顶的隐藏式天线可支持最高10Gbit/s的数据传输速度,是目前你在家下载小电影带宽的几百倍。

但是现在5G还没影的情况下,这个亮点就像蜂窝版AppleWatch一样鸡肋。拜腾的解决方法是,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先期导入4G,等到5G普及之后,车主到服务网点更换硬件模块就能升级到5G装备了。

二,做不做得出?

拜腾并不是第一个想做汽车中控“全面屏”的,技术上难得不是一星半点。拜腾也不是一番风顺的。敝司江小花曾到访南京肉访戴雷时扒出过背后的“血泪史”:

当初为了找人做这块大屏,可是费尽了心思。本来觉得,这应该是手拿把攥的成熟技术,但是接触了一圈国际顶级供应商,人家的回应都是大手一摆,对不起,我做不来。

最后承包下这一客艰巨任务的是京东方。关于京东方,已是我国无需赘言的显示面板业的巨头,年应该还是全球第一大显示面板厂商没跑了。

扯开说一句,戴雷一直说,“只有在中国才能实现我的梦想”,并且非常强调利用中国创新环境以及供应链体系降低成本。京东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还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可能性:两个外籍人士创建的拜腾,或许有可能成长为代表我国民族工业综合水平的汽车品牌。

言归正传,这块屏的技术细节,双方都不曾透露。我在犹他州插科打诨的路上偶然识得一位京东方的公关妹子,也只肯莞尔一笑地说,近半年股票二涨,甚好甚好……所以以下是基于各种尬聊和个人浅薄的见识做的推断,懂行的请一定来喷:

这是一块曲面屏,应该是采用了柔性OLED技术。这项技术之后会朝着可弯曲、可折叠的方向放飞自我,但是在拜腾上还是固定曲率的。

总的来说,OLED本身仍是个不小的挑战。特别是柔性OLED领域,实际上中国厂商(即便是京东方)与国际一线的差距仍然很大。

这个国际一线基本就指的是三星,iPhoneX的面板也是由三星独家供货的(这种相杀相爱的基情你看得懂吗),所以我猜测拜腾最初接洽的国际一线一定少不了三星。

根据IHS的数据,以走量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来说,年,三星出货4.22亿片OLED屏,其中柔性OLED达到1.5亿片;而京东方出货不到万片,至于柔性OLED适才开始量产——

也就是在去年10月26日,京东方位于成都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实现量产,客户包括华为、小米、OPPO、Vivo、中兴等等。

这个事件在板圈应该是非常轰动的,因为此前的技术和唯一的生产线一直掌握在三星手里,等于京东方一炮轰烂了韩国的垄断,于是便造就了半年内的那第一次大涨,至5.76元……(就想吐个槽,这么牛的企业,股价竟然长期稳定在2-3块……上一次破5块还是年5月……)

技术差距反而不是问题,毕竟如今样品已经勾兑出来了。京东方副总裁常程也曾表示过,虽然京东方的柔性OLED屏,在核心参数上与三星之间存在6-12个月的技术差距,到终端产品上的体验已经是非常小了。拜腾可以说赶得非常巧,恰逢京东方破旧之际,想干一票大的以自证。

但真正让人担心的是产量。彼时据媒体报道,京东方柔性OLED的生产良率“超过二成,接近三成”。有人按照京东方良率由5月份点亮到10月份三成的爬坡,预测明年良率将达到50%;但更多人指出,这条路或许比较漫长。

相比设备磨合与材料开发等量产问题,良率爬坡的难度更大。即便是量产经验最成熟的三星,也很难保证自己的良率稳定性。所以未来两年对于京东方来说才至关重要,这还是中小尺寸屏的情况。

至于大尺寸的定制款,不知道到年会如何,这个核心部件的生产为拜腾量产埋了一颗薛定谔的雷。

三,能做到多好?

值得注意的是,大屏不是触屏,那么长条的屏幕如果用触控是反人类的,取而代之的是采用了手势和语音控制。

手势控制是又一大亮点,不仅标志着拜腾团队出身宝马的高贵血统……从个人经验出发,我也比较倾向手势的直觉要优于语言。

目前,拜腾的手势控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我试乘的那一趟,手势动作和显示光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迟滞;而在其他媒体,我甚至看到了不精准的评价。

拜腾这套的基本原理应该与宝马相同:有一个3D摄像头,根据光线传播的时间差来分析什么手势,手势的数据会传给控制单元,识别对应的功能,最后执行操作指令。

难点在于,这项被称为TOF(TimeofFlight,飞行时间)的技术对于硬件的要求非常高。宝马在去年推出的新5系上已有应用,但是即便是宝马,也只是将此用作一个花俏的备选方案,因为物理按键仍旧是那么澎湃。

相比之下,拜腾非常激进:

一是,拜腾的手势更直观,比如你可以在屏上抓取一个地点,抛进大屏中央的地图里,即可启动导航;二是,拜腾能在车内任何一个位置,甚至包括后排,都能用手势操控大屏幕;三是,概念车上几乎没什么物理按键做备案……(虽然有语音控制作备案,海外是和亚马逊的Alexa合作,海内似乎码定了BAT的其中一家)

这些高难度动作,意味着接下去一年直到量产,拜腾要么变得更靠谱,要么就是在量产版上归还物理按键。目前我们不能确定迟滞,是像我们常见的电容屏上那样,属于可调节的灵敏度问题,还是摄像头缺陷。

和我一同试乘的《汽车之友》的许晖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在强光下,摄像头捕捉影像会不会产生虚影,而这样的虚影是不是造成识别迟滞的原因?

相比以上这些,安全问题或许是我考虑得最浅的。

很多人的担心都是正确的,这块屏就像是妇女的束身内衣,上身内脏是要移位的。比如空调,据工程师介绍就被移到了防火墙前,腾出更多空间给屏幕。所以前排的安全气囊位置或许就有些微妙。

与之相比更微妙的是驾驶座的安全气囊,通常炸出的位置也安放了一块八寸屏幕。拜腾的解决办法是易道从屏幕下方的logo处炸出气囊。不过这部分够不够存储足秤的气囊尚且存疑。

更多人怀疑在气囊炸出前大屏会不会碎你一脸渣。通常来说,柔性显示屏会以塑料替代传统玻璃,现在不少手机屏具备了以往没有的耐冲击性;然而出于车规考虑,具体采用的材质我并不确定。

托底的是,戴雷曾表示,车辆会经过非常严格的碰撞测试,低速碰撞下,屏幕不会轻易碎裂;高速碰撞也会确保屏幕在碎裂状态下不会乱飞,原理就像风挡玻璃一样。

“会通过五星碰撞标准”,成为了各环节贯穿始终的一句话,所以关于安全的疑问在上市之前一定会得到解答。

如果按照量产车的标准挑刺,拜腾的小毛病很多:电动机声音太大、固件松动等等,不过过度强调这些没有太大的意义,像我之前说的,这或许是样车阶段的侧重不同导致的疏忽,也不是特别难以攻艰。

我相信都是样车阶段的问题,事实上拜腾的完成度已经很高了,对比法拉第未来的FF91——

个别非常自信的功能或许在量产时会发生调整,至少是给出备案。

一个是人脸识别进入,基本上目前是唯一的入门法,一旦碰上小区的熊孩子喷漆划花口香糖,车就进不去了。所以至少会配上App解锁等等;

一个是后视镜,现在是没有的,周围环境会通过摄像头反映在驾驶员面前的屏幕上。但是这或许不符合法规,所以量产时还会装上去。

大爷们的诚意

说了半天,貌似“不成熟的小建议”的比例高了些,但是我最开始对拜腾立下的Flag屹立不倒。

在汽车领域,“你大爷还是你大爷”,是很容易被印证的真理。一旦传统汽车人跟你放飞谈理想,你会觉得老柴棍着火竟能燃成风景区,不服不行。最显著的例子是丰田,它的e-Palette概念真正让我看见了移动出行的可能性,那一刻我觉得丰田章男简直是神。

而从拜腾的产品身上,我也看到了这种大爷基因,这和团队本身在行业中浸染沉淀之后对产品形成的理解是有硬关联的。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互联网造车的代表小鹏,就会发现两者的差异。

小鹏在CES上带来了自己的2.0产品,即将于今年4月北京车展上市的G3,定位为极客SUV。然而它的重点有些匪夷所思。在大篇幅介绍完外观之美后,何小鹏聚焦于车顶一个摄象头,“这不是激光雷达,这是一个可以升起来旋转的摄像头”。

而这个摄像头可以干什么?他强调了两点,第一,是给所有人拍照、录像,看到路上的风景;第二,是强调它是广角鱼眼,像GoPro一样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当然这样比较有些不公平,因为小鹏也是在赶跑,希望能在全球最大的科技展上露脸,所以只发布了外观,然后请硅谷瑰宝谷俊丽谈了谈未来的自动驾驶。或许真正的产品会有更多亮点。

知乎大神一苒君说了一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我等吃瓜群众的心理活动。“对于这票新造车,都是担心的,区别或许只在于究竟是担心还是绝望。”

至少现阶段,我觉得戴雷和毕福康的作品,在各种疑虑中仍旧让人感到了希望。反正金主认可了,比我们这群干吹牛逼不掏钱的算数多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cx/1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