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即使天赋惊人,才华横溢,如果恃才傲物,不懂得与人交往之道,轻者影响自身发展,重者甚至会丢掉性命。

古往今来,这方面的例子屡见不鲜,如西汉杨恽、东汉杨修、东晋谢灵运、唐代杜审言等,都是因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而招来祸患,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曲端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曲端,南宋镇戎(今宁夏固原)人,将门出身,史书称他文武双全,既善于写文章,又富有军事韬略。无论是对西夏还是对金作战,都取得了很多胜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由于恃才傲物、刚愎自用的性格,得罪了同僚,结果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自己人搞死了!

让人觉得不可理喻的是,合伙搞死曲端的人既不是什么奸臣,也不是什么昏庸小人,而是三个被后世称颂的重臣名将:张浚、吴玠、王庶。

曲端咋得罪了这几个人呢?

先说王庶吧。

王庶是宋徽宗年间的进士,南宋建立后,宋高宗任命他为部延经略使兼知延安府,负责指挥调度陕西六路(永兴军路、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秦凤路、熙河路)军马,成为曲端的顶头上司。

曲端是西军中的实力派,很看不起这位空降的新上司,不愿意接受王庶指挥。

建炎元年(公元年)九月,金军进攻陕西,王庶积极布署防务,命令曲端率所部到雍州、耀州会合,曲端先是拒绝接受王庶将令,待到王庶调兵遣将完成作战安排后,又心生悔意,写信给王庶说自已已经赶到军前。

大敌当前,王庶顾不上跟曲端计较,就让他代替自己到耀州督战。谁知曲端一去便有好事,由于先前派赴耀州的陕西节制司将官贺师范过于轻敌,在和敌人突然遭遇后战死,曲端于是接收了他的部队,由此掌握了泾原路的兵权。

宋金交战图

建炎二年(年)十一月,金军通过侦探得知曲端、王庶不和,于是集中兵力进攻鄜延路。驻节坊州的王庶闻讯,立即连夜动身,往前线赶路。

当时驻扎在淳化的曲端统领着泾原路的全部精兵,王庶通过发送公文、派人劝说、派部下前往督师等各种方式,不断催促曲端出兵救援,曲端由于此前向王庶提出的抗金策略未被采纳,因此阳奉阴违,不愿行动。

后来连他的部下都看不下去了,问他到底什么时候出兵,他却说:敌人力量强大,如果我们贸然去救,一旦失败,金军骑兵就会长驱直入,陕西全境就有丧失的危险。陕西全境和鄜延一路相比,哪个更重要呢?因此,与其去救鄜延路,不如趁机去扫荡敌人的巢穴,攻敌必救之地。

于是曲端就派遣副将吴玠进攻金军驻守的华州,将其攻拔,他本人却亲自率兵绕过金军占领的蒲城,经耀州的同官、三水等地跑到位于今甘肃境内的襄乐,并让吴玠也赶到襄乐会合。

曲端的这一行动,让人看不明白,既不愿去救鄜延,又没有像他声称的那样去攻敌人的巢穴,即使让吴玠去进攻华州,也更像是掩护主力转移的举动。

宋金交战图

王庶久等救兵不至,只好亲自带着沿途仓促收集的游兵散勇前往救援,刚走到甘泉,鄜延路的首府延安就已经被金兵攻陷了。

王庶无处可去,就干脆带着一百多名随从骑兵,以慰劳部队的名义,也跑到襄乐,想去看看曲端这货到底在干什么。

结果王庶一到襄乐,曲端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曲端厉声指责王庶因为爱惜自身而丢掉了延安,王庶反驳说:你屡次违抗我的命令,不去救援延安,到底谁才是爱惜自身的人?

曲端勃然大怒,密谋除掉王庶,夺取他的兵权,后因缺少支持而作罢,王庶见势不妙,向曲端认错服软,曲端夺下他节制使的印章,才放他离开。

从此之后,王庶和曲端的梁子便结下了。

战场上的南宋军队

再来说说吴玠。

吴玠是南宋名将,史称他“性格沉毅、崇尚气节,通晓兵法”,与其弟吴璘都以勇略知名,先后镇守川蜀重地,死后被追封为涪王,是与韩世忠、岳飞等人并列的七王之一。

但当时,他却只是曲端手下的一名副将。

在曲端帐下,吴玠先后取得了青溪岭之战、收复华州等对金作战的胜利,给曲端挣了不少面子。但自视甚高的曲端对自已手下这员能征善战的大将似乎也不太珍惜。

建炎四年(公元年),金国大将完颜娄室、完颜撒离喝率军入潼关,进犯邠州,曲端命吴玠在彭原店拒敌,自己则驻军邠州,充当吴玠的后援。

吴玠不辱使命,先后两次击败金军,以至于金军主将完颜撒离喝在重压之下放声大哭,被金军内部讥笑为啼哭郎君。

随后,金军重整旗鼓,再次来战,吴玠因势单力薄,抵挡不住,失利败退。曲端不但没有前去支援,反而抢先一步撤到泾州,金军顺势攻下邠州,将其焚烧一空。

事后,满腹委屈、忍无可忍的吴玠指责曲端不来救援自己,作为上级,曲端以前军失利,他需要去抢占险要位置为由,既不检讨自己的责任,也不屑于去安抚这位得力的部下,反而在看到这个下属胆敢质疑自己、挑战他的权威之后,索性便将战败的责任推到吴玠身上,以不听指挥的罪名向上弹劾吴玠,结果导致吴玠被降职使用。

从此,吴玠对曲端恨之入骨。

战场上的

朝廷得知曲端想杀死王庶这件事儿后,怀疑他有叛变的意图,于是召曲端回朝廷任职,曲端担心对他不利,不敢前往。

正在曲端左右为难之际,担任知枢密院事(相当于今天的军委主席)的张浚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负责经营川陕地区,筹划抗金事宜。

张浚正想招揽英雄豪杰为已所用,他听说过曲端的威名,便以全家担保曲端绝不会反叛,并对曲端委以重任,拜他为威武大将军、宣州观察使、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渭州(今甘肃平凉)知府。

随后,张浚派人到渭州征求曲端对抗金的想法。曲端侃侃而谈,说目前敌强我弱,我军不宜轻举妄动,而应该占据险要位置,不时派出偏师骚扰金军。待到一两年后,敌人粮草接济不上,军马困敝,就可以一举歼灭。

急于建功立业的张浚,没有采纳曲端的意见,曲端因此与张浚心生嫌隙。

张浚画像

建炎四年秋,金军完颜宗弼窥伺江、淮地区,张浚召集众将商议出兵阻挠金军事宜。曲端在会上又唱反调,说:“平原旷野,利于敌军骑兵驰骋,我军目前还难以同其争锋,所以应当厉兵秣马,先图保卫川陕边界,大约十年之后才可以反击。”

张浚先前对曲端的两年论已经不满,现在他又抛出了一个十年论,张浚不由得怀疑这家伙果然心有异志,否则怎么会置大好局面而不顾,长金军志气灭自家威风呢?于是就以彭原兵败于借口,罢免了曲端的兵权,让他靠边站了。

不久,张浚聚集五路兵马,主动进攻金军,发起富平战役,结果不出曲端预料,宋军大败。由于曲端平时训练有方,大军败退之时,唯有他的泾原军队仍然保持建制,最先集结起来。

张浚为了收拾人心,准备重新起用曲端。结果有人跳出来表示反对,最主要的有两个,一个是吴玠,一个是王庶。

吴玠说曲端一向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如果他再被任用,肯定会对张浚不利。王庶也趁机挑拨离间。张浚听了他俩的话,想想自己曾罢免过曲端,也担心再启用他,他会跟自己作对,于是就想找个借口除掉曲端,以绝后患。

王庶想了个歪主意,他说曲端曾写过一首讽刺皇上的反诗:“不向关中兴事业,却来江上泛渔舟。”

宋高宗曾经有过逃到海上避难的经历,张浚一看,还真像那么回事,于是将曲端送进监狱,并任命与曲端有仇的武将康随负责审理此案。

康随曾经因为顶撞曲端,被曲端狠狠鞭打了一顿,所以对曲端怀恨在心。曲端到案后,康随命令狱卒把曲端捆绑起来,堵住他的嘴,用火在下面烤他。曲端口渴得不行,想要点水喝,康随却给他烈酒,曲端饮酒后,七窍流血而死,时年四十一岁。

宋高宗逃跑路线

曲端死后,陕西士大夫为之惋惜,当地很多百姓和士兵也感到不满,甚至有不少人因此叛逃。

曲端具有将帅的才智,由于长期战斗在对敌前线,因此对敌我态势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如果能够让他掌握军权,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实施他的对金策略,对他个人来说,前程固然不可限量,对于南宋来说,也许可以因此保住陕西。但是由于曲端性格上的缺陷,他刚愎自用,恃才傲物,脾气暴躁,因此得罪了很多人而不自知,最终落得了一个可悲可叹的下场。

性格虽然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但后天也可以通过学习、反思、修炼加以纠正,但前提是自己得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然后有意识的加以调整。具有恃才傲物性格的人,真的该从曲端的经历中吸取一点教训啊。

声明:图片选自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参考文献:《宋史》、《续资治通鉴》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cx/12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