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炒股要看风口,风来了猪都能成神,从古至今,没有神话就没有泡沫,没有泡沫就很难挣大钱。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亘古未变。

但不同地区,由于历史沿袭下来的文化、风俗、生产方式、人口各异,因此,起风的源头不一样。

风吹的角度、力度、持久度也不一样。

不过纵观历史上的泡沫,从“约翰劳主导之密西西比泡沫”,到牛顿折戟的“南海泡沫”,从“宋代的交子”,到“朱棣的大明宝钞”……

伟大的泡沫背后,总是离不开某只有形的手。

人类历史上就从来没有过真正无为自由的市场经济,分配与利益离不开公权力支配者们的角力。

没有撒切尔夫人,就没有英国的金融大爆炸。

没有格林斯潘老头子,就没有02-12年的大宗商品黄金十年。

顶层的制度设计和制定者,才是所有游戏的上帝。

所以炒A股也要看领导,要永远保持初心,坚定不移跟着DANG走。

一切从最大的实际出发,要站在领导的角度看问题,急领导之所急,想领导之所想。

不要站在散户角度看利弊问题,坚决与人民群众划清界限。

凡是领导认为对的,我们坚定支持;凡是领导不满的,我们弃之如敝屣。

借助领导的高瞻远瞩,根据领导的政策,从新审视自己的投资策略。

政策是用来平滑波动的,所以是:提前布局产业新生,提前终止产业兴旺。

因此,我们要用形势变动去预判领导,用领导去预判政策,用政策去预判产业,用产业和行业去预判对企业基本面的影响,从而提前判定股市和股票的走向。

只有关键的实权领导,才能决定风的缘起缘灭。

那么在当下,有哪些风能够吹起来呢?

君临现在来为您试析之。

01

人口之殇

最近央行一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引爆了全网。

领导讲话式的文风、不像脚注的脚注、略缺详细论证的梗概,和知网那堆学术文章的写作风格简直天差地别。

通篇就像是一篇文献综述的赶脚,把研究结论梗概地整合到一篇文章,必有其深意。

1.不生育,妇女要背锅???

这个不生育的问题,很多人归结于妇女的解放,女性经济的独立、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女性更加追求自己人生的价值,而不愿束缚在传统的家庭的传宗接代的使命之中。

呵呵,谁要是相信这个解释,那就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从生命的起源到今天,所有的生物的唯一上帝流传下来的使命,就是把身上的基因延续下去。

没有谁可以长生,所有的生物都会生老病死,所以延续基因的唯一方式,就是孕育下一代,甭管是细胞分裂、自交还是异性交配。

不想生小孩,那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是逆天的行为!

没有男性不对美女心动,也没有女人对帅哥不心动。

没有谁,可以逆天而为。

生,除了想,还要能。

雄性的生活策略,继承自群居的猿类祖先,是尽可能地寻找尽可能多的雌性进行交配,以提高基因延续的成功概率。

而雌性,因为妊娠和养育幼崽的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很高,所以会精挑细选能够帮助幼崽得到优质的抚育的雄性。

比较于雄性的基因质量,在生物越来越进化之后,雌性会更在意雄性能提供的帮助,尤其是在一夫一妻类似的共同抚育幼崽的社群之中。

从这个角度出发,其实拜金女啊、渣男啊,这些现象再正常不过了,这是生理和遗传的问题。

进而我们会看到,雌雄性的生活策略和物质条件的错配,才是导致所谓发达经济体生育率低迷的根本原因。

原本大家以为,经济发达了,物质条件丰富了,大家的生育欲望就会很强烈。

因为可以有更多的小孩可以吃饱了(注意这里不是养好),不像农业社会,连吃都吃不饱、生得多会饿死。

然并卵,这种事情并没有出现……

为什么呢?

笨蛋!关键是社会标杆的生活条件,令人舒心的生活的标准条件(satisfiedlifestandard,为求方便,下文统一用SLS代指这个名词)。

不同生产力下,不同生产关系下,自然会有不同的标准条件——这是当时世人所向往的一种生活标准、生活状态。

比如华夏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农民们辛辛苦苦,就是为了追求一个理想: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再如改革开放后的三大件:

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80年代:冰箱、电视、洗衣机;

90年代:空调、音响、录像机;

现在的:房子、车子、票子。

如果达不到这样一种社会的SLS,只会感受到生存的压力,连自己都觉得生活困苦,哪里还会想着去生孩子。

毕竟孩子的开销,不比成人小。

这里还是说的太后了,咱们得先捋捋生育中最前置的环节——结婚。

在东亚的环境下,结婚是生孩子的基本前提。

因为血族的传统和一夫一妻制的现实,任何婚姻都不是纯粹的夫妻双方自己的事情,而是背后的两个家族之间的大事。

婚姻就意味着新的亲戚关系,也意味着两个家族之间的财富和人脉资源的再整合和再分配,所以是很要紧滴。

为了家族的未来,任何家长和成员都不会胡来。

尤其是现在,年轻人中有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财富、资源的继承选择只有一个,婚姻的试错成本会高得多的多。

受传统的影响,男性倒是会接受条件比自己差的配偶,毕竟男主外是悠久传统。

但是女性很难,这也是因为男主外的传统外加女性的生活策略所致,女性一般只会接受比自己更有能力的配偶。

当然,这里不排除外貌等条件,所有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我们就会看到以下的这些现象:

随着女性的独立和收入的提高,原本男性收入普遍高于女性、女性甚至不工作无收入的情况不复存在,从而可供女性的选择余地变小。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固化,不同阶层之间不会通婚,同时贫富的差距使得更多的人偏离SLS。

低于SLS的女性为了更好的物质条件,会去依附于高层的男性,毕竟在男性眼中外表的权重仍然是很大的,同时“种马”的生活策略也会驱使男性这一行为。

虽然低于SLS的男性也可以这样做,但是历史沿袭下来的环境就是,社会资源仍然更多地呈现男权的属性。

所以真富婆(她自己说了算,而不是她老公说了算)是比例很小的。

这里还有个绿茶的梗,郭天王和潘玮柏都选了高端绿茶当了老婆,高端茶艺师可不是普通妹子能打赢的,毕竟到那个层次的男人更希望生活的体验,更偏好舔狗。

谁想被高知女性们指指点点呢?——这样独立女性向上选择的余地又变小了。

所有的这一些综合,在社会分化、形成非常尖的金字塔的进程中,低于SLS的优质女性资源会选择集聚在高层男性周边,即使不结婚不生育也无所谓。

特别是生孩子就要分家产,所以很难期待这种结合会有生育率。

同时这也挤占了中高层女性的选择,造成这一群体结婚率和生育率的走低。

更致命的是,会造成低于SLS的群体中,出现大规模的单身潮。

同时高昂的生活成本也会挤掉中产的生育意愿,多生孩子的抚育压力过大。

于是乎,在这种发展的分化进程中,物质条件错配导致不婚的单身潮,从而这部分人群生育率几乎为0。

而资源不均,则导致中产压力增大,致使中产生育率降低。

于是全社会的生育率随着这种进程深化而不断降低。

而分化的趋势,在自然的演化中只会不断加深,直到奔溃。

最终的结果就是,生育率一旦降低,就不会再回来了,除非能够用外力进行资源的均化再分配。

2.“失去”的日韩——前车之鉴

注:总和生育率(TotalFertilityRate,TFR),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位育龄妇女(15到49岁)的生育子女数。

在人口学中,一般将总和生育率2.1界定为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保持人口总量不增不减的水平。

在这方面,同属东亚文化圈,发展比我们早的日韩,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观察样本。

接受了美国的产业转移后,依靠劳动力(人口红利)的优势,在美国提供的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地发展了起来。

但是东亚有个通病,那就是财阀和门阀体系,日本的首相就那几个家族轮着来,发展起来之后,国家的经济成果大头其实掌握在他们手里。

而财阀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后来的事情也是意料之中:

日本在股市和地产的超级泡沫的起、呈、转、灭中,席卷了普通日本民众的财富;

韩国则在两头在外的外贸型的经济中,将财阀的外债以国家承担的形式转嫁给了普通韩国人,财阀自己则大而不能倒,不断地对内敲骨吸髓。

这种社会经济的两极分化格局,直接导致了不婚和生育率底下,造就了人口断崖的危险。

这才有了宅丧废的文化,才有了苍老师们的兴盛、游戏的风靡。

——毕竟,这才是解决两性需求最廉价的资源来源。

这种经济结构一直未能扭转,也因此,甭管这两个傻×国家怎么出台生育鼓励的政策,也是无济于事。

更可怕的是,老人群体是净消耗人群,养老体系又要压榨年轻人的收入,越老龄化养老负担越重,年轻人越没活路,生育率承压越严重。

……死循环……

日本年代以来就开始鼓励生育,推出各种天使和新天使计划。

年以来进一步完善生育补贴保障政策,但总和生育率仅从年的1.26提高至年的1.45,年重新回落1.36。

如果考虑到育龄妇女的迅速老去,恐怕这实际带来的生育率提高基本为零吧。

虽然韩国跌破TFR时间比日本晚十年,但是在这方面也是丝毫不落下风,生育政策带来TFR进一步下降……

年,韩国新生儿数量为27.24万,跌破30万,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现象……

总结来说就是,放开生育限制、补贴生育的这些小打小闹,对于提高生育率只能挠挠痒,基本无效……

3.大天朝似乎也不乐观

在中国,已有超过两亿人单身。

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大约40%左右的单身青年都处于“月光”的生活状态;随着城市等级向下及月收入的降低,“月光”比例大幅提升,四五线城市的单身年轻人中,“月光”人群所占比例高达76%。

“工资都去哪儿了”成了单身青年的日常拷问。

在总和生育率方面,一些研究利用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估计,得到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一般不超过1.5(张广宇和原新,;郭志刚,)。

一些研究利用教育、公安数据等其他系统收集统计的数据,推算估计得到的总和生育率在1.6-1.7之间(李丁和郭志刚,;陈卫和杨胜慧,;陈卫和张玲玲,)。

然而,近年来我国制定的人口规划都将总和生育率设定为1.8进行预测,显然在实践层面,我国对生育率的高估是几乎是事实。

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来自统计局

这几张图的对应,基本上解释了大部分问题。

居民中长期贷款其实基本就是房贷,房贷的多少对应着房价的多少。

然后人口出生率的拐点对应着年房贷的峰点,和结婚率的拐点对应的年房贷上冲的阶段性峰点。

基本就解释了生活成本的上涨和地产泡沫累积,带来的对于生育率的影响。

至于养老体系的负向反馈,可能会更加恐怖。

未富先老,对于年轻人的压力,有点恐怖啊,养老金问题可咋解决呢,人家日本还有海外投资来撑着,而咱们目前还是两头在外的加工制造。

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一对夫妻赡养4个以上老人,还要照顾小孩,不论物质还是时间,都恐怕捉襟见肘吧。

最后,对于未来人口趋势这个问题,还是引用权威的结论吧:

我国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大规模实施计划生育,九十年代开始总和生育率就低于更替水平,但我国劳动力数量在年才开始转升为降,人口数量预计年左右开始下降。这显示,即使我国从现在就大力鼓励生育,要逆转人口趋势,也是三四十年后的事情。

02

智能制造——必由之路

根据央行的这个论文,实质上未来30年,过去支撑中国起飞的两头在外的加工制造型经济,中国已经完全没有了优势,肯定会被印度吊打。

联合国预计,印度将在年左右超过我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年,印度人口将比年增加2.7亿,增长19.7%,分别超过我国约2.4亿人和17.1个百分点。

从劳动人口数量看,年中、印分别为9.9和8.8亿,我国比印度还多1.1亿;

但到了和年,印度分别为10.6和11.1亿,比我国多1.2亿和2.7亿。

年,印度老年抚养比低于我国8.3个百分点;而和年,这一差距扩大到18和23.3个百分点。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人口红利在当时是好东西,事后则是要还债的。

一直沿用目前的发展模式,必然要承受产业竞争力下降,进而企业债务问题爆发,进而劳动收入下降,进而居民偿债能力消失,进而居民去杠杆、房产泡沫破裂……

重复一次东南亚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对这事儿,领导肯定很犯愁的,否则也不会有这么一篇工作论文了。

未来随着人口结构的进一步恶化,肯定就是时常的社会热点,大领导肯定要想办法解决。

但是人口趋势又很难逆转,该怎么破呢?

华山一条路:提高单位劳动的效率,从高维度获取产业链价值的顶端。

对应世界工厂的这个角色,就是要用只需要更少劳动力的智能制造,来应付劳动力的减少。

靠移民来应付低端制造业的劳动力短缺,其带来的成本上升会让这一方案根本没有经济性。

如果靠服务业,金融、文化产业,咱们都是弱势,也不现实。

所以,作为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的股民,咱们自然要好好的探究一下智能制造了。

1.人工智能,到哪一步了?

说到智能制造,很多人乍一听,都以为是什么全自动的AI什么的,自然代入科幻电影里的情节。

其实,咱们有些时候还是要多一些判断力的,毕竟中国人历来就是营销大师,空调上装个电机驱动的扫风板,就可以吹嘘成度环绕制冷……

股民就更加了,比分析师还会想象……

人工智能总是伴随着一些玄乎词,深度学习、适应训练、模糊决策等等,让外行听多了,以为人工智能真的会“思考”。

然而,人工智能本质上也只是算法,也就是软件,所谓的学习训练,无非就是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然后根据结果搞出一个能实现目的的程序。

而这个分析方法、训练方法,归根结底就是程序员敲下的代码,最底层的运算逻辑和十元店里的计算器一模一样。

所以业内的人就会吐槽人工智能是,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并没有创新能力(没有脑子),只会死板地运行代码,无法完成那些需要脑子的事情。

现行的神经网络模型下的AI,其实就是一种近似计算。

如果按穷尽法来推演事件的可能性,只要变量多一个,这个计算量就是指数级的上涨,目前的超级计算机根本扛不住这种量级的计算。

所以就有了用经验累积的归纳法的所谓人工智能,参数的定义和特征的定义,训练的方式,依旧得靠程序员打出的代码。

把人脑里的东西输入进机器人的电脑里,让他拥有人的条件反射(其实就是人脑的程序嘛),现在都还远远做不到……

其实我们对人类自己的大脑都了解的还不够。

所以智能制造,还远没到傻瓜式的指令就可以制造生产一样的东西的年代。

2.智能制造,该如何破?

接着上文的分析,其实现在节省人力的制造,应该从两方面出发。

一是通过流程优化,减少人员的使用。

二是直接制造新的装备,装配新的生产线,从源头上改进制造的自动化。

软件端的流程再造

不同的制造业部门其实是差异化很大的,制造的原理不同,所以生产线不同,进而所需要的工业软件也是差异性很大的。

但是就是这种差异性,又会造就客户的粘性和业务的护城河。

不过在工业软件领域,我们还是得承认,国外的还是比较领先。

但是回看芯片卡脖子的历史,这方面未来肯定是要国产化的,所以我们投资选标的时就急领导之所急,主要看一些国产替代的标的。

中控技术

在工业控制领域,国产里面中控技术是比较优秀的。

创始人技术出身,曾担任浙江大学副校长,先后获得多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高管也是有技术背景的,整体的研发实力在国内较为领先。

目前中控技术的主要优势在化工、石化领域。

在DCS控制器中,年,中控技术在化工行业的市场份额为40.7%,领先第二名的艾默生(市占率12.9%)和排名第三的霍尼韦尔(市占率11.7%);在石化行业的市场份额为29.7%,领先于排名第二的艾默生(市场占有率20.8%)和排名第三的霍尼韦尔(市场占有率17.6%)。

而在化工、炼化石化及油气为主要下游应用市场的SIS中,中控技术市场占有率为24.5%,排名第二,仅次于康吉森。

鼎捷软件

在3C制造方面,鼎捷软件的国产ERP还是有优势的,工业富联这么大体量的制造商的入主就说明了这点。

与工业富联的深度合作,有望使鼎捷软件获得国内行业头部客户订单,大陆地区业务有望实现高速发展,长期来看,其MES业务将会跟工业富联数字化业务深度整合。

根据期权行权条件以及限制性股票归属条件年鼎捷软件整体收入有望达到21.27亿,其中大陆地区有望达到12.76亿。

根据Wind一致预期21年可比公司平均PE为29.81倍。

而天风预计21年中国台湾地区净利润1.59亿,给予PE30倍,对于市值47.7亿。预计大陆21收入为7.81亿,给予4.5倍PS,对应市值35.15亿,合计市值为82.85亿。

截止4月19日收盘,鼎捷软件市值58亿,显然估值上暂时是没有泡沫的。

硬件端的设备革新

机床,是工业之母,是制造装备的装备,不管要造什么设备,首先得需要机床。

而新的装备,新的生产方式,必然要求新的机床,所以在装备这一块,机床不仅覆盖面更广,而且确定性更高。

在这里面如果是做长线的价投,那么尽量避开国企。

国企还是比较适合干躺着挣钱的生意,这些拉关系、跑资源的路子,里面人优势大。

至于要烧钱的研发,除开受到高度重视的军工,其他的,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国企的考核方式、运转灵活性,在烧钱和烧人才方面,在利益的分配方面,都没有民企灵活。

否则中兴为何成太监,华为反倒披荆斩棘?

如何招来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创造价值,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郭平刚到华为就被任正非委以重任,成为HJD48的项目经理。

李一男七天就当上了高级工程师,负责万门机的研发;不到一年成为交换机产品总经理;两年后,成为公司副总裁;再过一年,升任研发一把手。

这种速度,才是对真正人才的珍惜和信任,但是,这在总是带有官僚色彩的国企里,能出现的概率微乎其微,根因就在九龙治水、任期考核。

一部机床行业的10年变革史,其实也是类似曾经的通讯领域的“巨大中华”的变迁。

当年的国企龙头们,统统落花流水去也,兴起了一批生龙活虎的新兴民企。

所以这里面,建议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jg/10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