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在那个医院比较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在宋代民间文艺作品中,杨家将故事的出现频率最高,传播范围最广,影响也最大。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历史、宗教等多重因素影响;文人和士人阶层社会身份特征;传统礼教对民间社会的束缚和压抑,等等。

宋代杨家将故事在民间社会广泛传播,与南宋统治者推行“文化偏安”政策有密切关系。这一时期出现过两次文化热潮:一是以南宋为中心的“中兴”文化;二是以元杂剧为代表的“南戏”文化。杨家将故事在民间传播中始终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正史”对民间传本重视不够;二是杨门女将形象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两个问题均未得到有效解决:一方面“正史”中杨家将故事不够全面,缺乏统一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社会上流传的“杨家将”故事中,存在着大量虚构成分。

一、引言

杨家将故事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而在民间社会流传却已逾千年。从宋朝开始,杨家将故事就广泛地在民间社会传播并延续至今;而到了南宋时期,故事则开始由官府所主导,其故事发展轨迹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南宋民间杨家将故事的传播及变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宋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而且还可以丰富我们了解宋朝社会的历史文化知识。本文通过对史料中记载的杨家将故事进行分析和研究,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揭示这个特殊历史时期杨家将故事在民间社会传播并发生变化的原因:第一个问题是杨家将故事中包含着什么样的内容?这是一个很重要而又很难回答的问题。

因为在宋代社会中有关杨家将形象有很多不同版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价值最高也最为完整的《杨家府神武传》和元杂剧《杨门女将》中有大量虚构成分。

第二个问题是南宋民间杨家将故事是否真像我们所想像那样存在着大量虚构成分?如果确如我们所想,那么这种存在于民间传说中的虚构成分对于民间传说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第三个问题是南宋民间传播杨家将故事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突出问题?从上述几个主要问题出发,本文尝试从多方面来揭示这个特殊历史时期中国民间文化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二、宋王朝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杨家将故事的广泛传播,反映了宋代统治者的“文化偏安”政策,是南宋统治者主动推行“文化偏安”的一种表现。宋太祖赵匡胤出身于民间,他所处的年代,中原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赵匡胤即位后,为稳固国家政权,改变传统军事战争模式,主张以儒家经义治理天下,对武将采取不信任态度。

在政治上实施重文轻武政策后,为保证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措施。例如宋太祖曾下令将《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等军事著作刻于石像或金册上交给大臣们学习研究。

又如宋太祖在统一全国后不久,下令对《资治通鉴》进行了校订。宋仁宗时期还颁布了一部新的历法——庆历新政。宋仁宗在位时实行积极有为的政策。

1、改革科举制度,发展教育事业

宋朝实行“宽农抑商”政策,在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在文化上推行以儒治国,宋仁宗时期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文教事业发展的新制度。庆历新政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分科取士”制度。这一制度改革大大激发了民间对人才选拔的需求,使得科举取士成为一种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行为。

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庆历三年(公元年)十月,宋仁宗下诏:“(科)试取士,宜令进士出身,同之以道”,并“令学士院等官、学博士、诸书院学官、学校肄业生业等官任其选”。“分科取士”是宋仁宗庆历年间恢复和完善科举制度而实行的新措施。

这一制度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极大地鼓励了平民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推动了科举制度向多元化发展。北宋后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人和学者。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量注释和阐发,形成了中国古代学术上最辉煌灿烂的“宋学”。

与宋仁宗时期相比北宋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宋代的教育政策也比宋代更宽松一些。北宋统治者还设立了一系列专门教授学生知识的学校和书院,比如宋仁宗时期设立的崇文院校有崇文、宣德等八所。

2、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

宋太祖和宋仁宗在位期间,在文化上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措施。宋仁宗在位期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还下令由宰相主持修订《资治通鉴》《三朝国史》等大型史书的编修工作。由于皇帝的大力支持,北宋文化繁荣的局面逐渐形成,对宋朝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政治最清明期间,也是我国文学艺术最繁荣的时期。宋朝文化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作品与艺术家,诸如“宋词”、“元曲”等,这些都是当时全国各地流传的优秀文化产物。[12]北宋统治者还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例如采取重农政策加强中央集权;进行科举制度改革提高人才素质;建立国家图书馆等促进科学文化艺术发展。

宋仁宗执政期间还建立以《三国史记》《杨家将传》等为代表的大型历史丛书,以弥补史料匮乏和政治需要所造成的损失。此外宋仁宗还派人到全国各地搜集整理关于杨家将故事等民间传说中的故事和戏曲。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期间,也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央集权发展的举措:如建立军府来统一全国武装力量和军事机构;统一全国钱币制度;建立全国科举考试制度;实行“一条鞭法”;将《武经七书》和《武经总要》刻于石像或金册等国家典册上;并废除宰相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宋朝政权。

这些措施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南宋统治者对杨家将故事所作的积极传播与推广则是宋金战争背景下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文化偏安”政策的一种体现。南宋统治者在面对金军铁骑和金戈铁马时,并没有选择与之正面交锋、力挽狂澜拯救国家危亡之路。

相反却是以杨业等人为代表的忠勇之士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舍身报国,体现出南宋统治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的体现;以杨业为代表的忠烈之士也成为南宋文人笔下所塑造出的英雄形象之一。

3、加强对文学艺术的管理,扶持文艺创作

在文艺创作上,宋仁宗十分重视对文学艺术的管理和扶持。宋朝的文人地位很高,而文士的创作热情却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文人要面对现实生活,要创作出反映现实社会的作品很困难。因此,宋仁宗就在文艺创作上对文艺家进行一定的资助,如“赐金”、“诏举文才”、“赐爵”等。

这一举措有效地提高了宋人写文的积极性,并促进了他们在艺术方面的发展。如北宋文学家苏舜钦就曾提出过文学应该从日常生活中来反映社会现实,写出“真实之美”。再如北宋画家李公麟所画的《杨家将图》也体现这种观点,这幅作品被后人誉为“宋代无双之作”。

北宋文人为写出能反映现实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而作出艰苦努力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一味强调个人主观情感而忽视时代要求与现实问题,那就是一种不负责之举了。

三、南宋文学中的杨门女将形象

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思想开放、社会变革、思想观念多元的时代,南宋文学自然也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文化,宋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充斥着大量杨门女将故事。

在民间文艺作品中,杨门女将形象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两面性。就复杂性而言,这是因为宋人崇尚忠孝为先的传统价值观和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地位;就多样性而言,这是因为宋人不仅对女将有着极大兴趣与欣赏,而且女将们也具有复杂而多样的性格特征;就两面性而言,这是因为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大量杨门女将故事,而且女将军的形象也不会轻易被人忘记。

在南宋文学中,出现了大量杨家女将形象:如《杨家府演义》卷四《杨七娘》、卷五《穆桂英闯阵》;《杨家府演义》卷五《穆桂英闯阵》等。特别是南宋文人们所写杨门女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男性特征和人物性格特点。她们既有巾帼英雄的气概、也有女儿家的柔情和母性关怀:比如杨七娘是一个性格泼辣、豪爽奔放,且极富谋略和机智的女性人物;穆桂英则是一个刚毅坚忍、爱憎分明、英勇善战、具有大无畏精神和反抗精神的女性英雄主义英雄形象。

在宋代文人笔下,女主人公大都被塑造成性格豪爽直爽、敢爱敢恨,且富于情感魅力和英雄气概;但同时她们又是以家庭主妇为主要身份的社会角色。南宋文人中关于杨门女将形象还有另一种看法:他们认为在女性形象中出现这样两个特征非常必要:一是可以打破女性“无才”之说;二是在女性形象塑造中突出了女性的“母性”。南宋文人们对《杨家府演义》中杨七娘等女将故事做出过很多精彩之笔。

四、宋代文学中士人阶层的社会身份特征

宋代文人阶层,尤其是以“士大夫”身份出现的文人,在文学创作中的身份特征十分明显。他们中许多人是在科举制度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并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教育。

同时,由于宋代科举制度对士人社会阶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宋代文人很重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js/1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