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许多名将不仅军事才能出众,吟诗作赋也是好手。比如项羽,不仅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还能吟咏出《垓下歌》这样凄美的诗句;比如曹操,不但有统一中国北方的才能,在文学上也引领着建安风骨;比如戚继光,除了拥有守护大明王朝海岸线的实力,也能吟出“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这样的诗句。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是中国古代许多人的理想,出将入相更是他们毕生的追求所在。在这些名将中间,若要找出一个文才武略都是顶级的,非岳飞莫属。

作为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在军事上的才能,人尽皆知。他的一生,就是在为践行“精忠报国”而活着。他的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其行动上,在他的诗词作品里,也多有体现。岳飞一生共留下18首诗词作品,其诗作较多,词作只有3首。虽然他写的词只有3首,可每一首都堪称经典。

在低徊的倾诉中,在无奈的叹息里,诗人一颗炽烈的报国之心无人能懂,这种压抑苦闷,也只有自个人品尝了。

岳飞的这首《小重山》读起来十分低沉、压抑,与他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高昂的情绪完全不同,读起来是另一种味道,但两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却是一致的。

在一个蟋蟀叫个不停的夜晚,诗人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曾经的金戈铁马。可是,这个梦却被这群蟋蟀吵醒了,他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此时已经三更,诗人再也无法入睡。他独自起身徘徊,看着安静的军营,望着天上皎洁的月光,他思绪万千。

岳飞是想要建功立业的,可是在他心里,还有比建功立业更重要的事——那就是收复丢失的山河。那生活在金人统治下的遗民们,如同松竹一般坚强,期待着南宋王朝能够收复旧山河。可是,赵构、秦桧、张俊、杨沂中等人,却阻止了他北上的步伐。想要弹一曲《高山流水》,可是世无钟子期,即使弹断了琴弦,又有谁能听懂内心的呼唤呢?

在低徊的倾诉中,在无奈的叹息里,诗人一颗炽烈的报国之心无人能懂,这种压抑苦闷,也只有自个人品尝了。

岳飞在32岁的时候,就凭借襄邓大捷封侯,可是他并非醉心功名利禄之人。当他登上黄鹤楼,北望中原的时候,心中浮现了许多的想法。

这首词写于驻兵鄂州之时,当时他提出了增兵北上,收复中原的建议,但并未被朝廷采纳。此词的写作时间,比他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要略早一些。

诗人登上黄鹤楼,北望中原,想象着在烽火焚烧的战场之外,有许多曾经属于南宋王朝而现在却被金人统治的土地。那片土地,是自己先辈们曾经生活的地方。那里曾经是多么的繁华啊,到处是柳暗花明,到处是凤楼龙阁,人们幸福地在那里生活着。可是现在,一切都变了,那里成了人间炼狱,北宋遗民在那里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

士兵们为了山河稳固牺牲在了战场,百姓们由于战争无辜遭殃。曾经的繁华,却只剩下如今的千村寥落。诗人是多么的希望能够带兵出征,直渡河洛,收复失地。那时候,也就功德圆满,方可感受骑黄鹤的快乐。

现实郁闷,岳飞也就只能在诗词里做乐观的想象了。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可谓是人尽皆知,大抵读过一点诗词的人,恐怕是没有不知道的。这首词慷慨高昂、力透纸背、发聋振聩,在狂呼之中,给予读者无限的力量。那“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慰,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那“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乐观,无不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就知名度而言,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是最高的,但并不代表其他两首词不好,恰恰相反,前两首词从另一个角度、另一种风格,让我们更加了解岳飞,了解其“精忠报国”的魅力。

那么,这3首词你最喜欢哪一首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lg/12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