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南宋中期吴曦之叛与蜀中三大将的兵
本期导读 南宋的川陕战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南部、四川北部、甘肃南部三省交叉之地,南宋初年名臣张浚经营川蜀时,曾称此地为“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正因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因此被宋朝统治者十分看重,他们出于战略防御和节制武将的需要,把川陕战区分为了以兴州、兴元府、金州为中心的三大驻屯军,其最高军政长官号称为“蜀中三大将”!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初年由于跟金军作战的原因,川陕战区形成了一个武将世家集团——兴州吴氏家族。其中吴玠、吴璘、吴挺、吴曦祖孙三代世袭为将,为南宋帝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也正因为吴氏家族的赫赫威名,兴州驻军过于强大,导致“蜀中三大将”的兵力部署严重失衡,最终造成了两宋历史上极为少见的武将造反事件——吴曦之叛! 吴玠之死与“蜀中三大将”的形成 吴玠,南宋初期川陕战区主帅,他出身大宋西军将门世家,在对西夏和金国的战争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勋,尤其是金军攻掠川陕时,吴玠率军在尚原之战、仙人关之战、饶凤关之战等大战中痛击金军,不仅捍卫了南宋的半壁江山,还打破了金军“入川蜀以窥江南”的战略意图。所以,我个人以为在南宋中兴诸将中,吴玠的战功仅次于岳飞,连韩世忠、刘锜等都无法与之相比,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兴名将! 可惜,宋王朝历来是不信任并且防备武将的,所以绍兴九年吴玠去世之后,南宋立刻把川陕战区从“一家独大”改组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其中有充分利用川蜀进行战略防御的因素,但我认为宋廷此举更多的是出于节制武将的需要,两者兼而有之。从此之后,川陕战区形成了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以兴州、金州、兴元府为三大驻屯重心! “西蜀之兵,分为三路,金州当其东,兴州控其西,兴元立其北,各据一方。和平时,可镇抚当地,战时东出金州,可经略商虢,西出兴州,可占据秦陇,兴元府则居中策应。”——南宋.周南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好处的,比如川陕大军分三地驻扎,便于相互支援和牵制敌军,如果三地同时出兵作战,既可以三面出击分散敌军兵力,又可以互相配合集结重兵集团与敌决战!以绍兴十一年宋金在川陕大战为例: “三将之并出也,吴璘复秦州,捷郯湾;杨政下陇州,破岐下诸屯;郭浩取华、虢二州,入陕府,有破竹之势!” 尽管川陕战区一分为三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并不能说它是百分百正确的,其实他的劣势也很明显,咱们稍后再谈。在当时,三大驻屯重心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节制武将,吴玠在世时主管川蜀长达十余年之久,这种情况是历代宋朝官家们最担心的!按照宋朝“强干弱枝”的祖制来讲,首要的一条就是防止地方武将势力坐大,现在将川陕大军分为三地驻扎,由三人统领,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地方武将尾大不掉的局面! 不仅如此,南宋朝廷在安排“蜀中三大将”人选的时候,也是格外的用心,以绍兴十四年为例: 1、兴州驻屯军:统帅为行营右护军都统制吴璘 2、金州驻屯军:统帅是枢密院都统制郭浩 3、兴元府驻屯军:统帅是四川宣抚司都统制杨政 “蜀中三大将”均为都统制,军中地位相同,不仅如此还分别隶属于三个机构,其中兴州吴璘所部隶属于行营右护军,金州郭浩所部隶属于枢密院,兴元府杨政所部隶属于四川宣抚司!这样一来,三大将的地位相同,意味着三人可以相互制衡,谁也无法凌驾于另外两人之上;再有就是三大将的军队分别隶属于三个不同的机构,这样更是避免了三大将联手拥兵自重的可能性。 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这种三足鼎立的局势很明显是冲着实力最为强大的兴州吴璘所部去的,因为三大将中,他继承的是哥哥吴玠的大部军力。不仅如此,宋廷委派的金州主帅郭浩早年间就跟吴玠有矛盾,吴玠刚死就把他调到川蜀来,这用意可见一斑! 吴曦之叛与“蜀中三大将”的兵力失衡 吴氏家族从第一代吴玠、吴璘兄弟开始世代镇守川蜀大地,在吴氏兄弟与金军对峙的过程中,金军基本在川陕战区占不到一点儿便宜,在南宋漫长的国境线上,西有吴氏兄弟镇守川陕,中有岳飞坐镇荆襄,东有韩世忠据守淮东,正是在他们的苦心经营之下,南宋才得以保全半壁江山!回到吴氏家族,他们在镇守川陕数十年的时间里,有着两个显著的特点: 1、吴家世代为将掌握军政大权,“军队家族化”的特征十分明显。 2、吴氏家族世代镇守经营兴州,表现出了极强的地缘性特征。 以上两点直接导致了兴州驻屯军无论从规模还是战斗力方面,都远远超过了金州和兴元府两地的驻屯军。这种情况不仅是宋朝人心知肚明,就连金国方面也一清二楚,比如金军川陕主帅完颜撒离喝就曾经说过:“三路之兵,以兴州为重”。事实上,从南宋初年一直到吴曦之叛的几十年里,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善,即便是绍兴议和之后宋廷改组川陕战区也无济于事,客观来说,兴州驻屯军一家独大的实力为吴曦之叛提供了作乱的条件! 从最开始的吴玠时代,由于川陕特殊的战略地位,因此吴玠麾下的军队曾经一度超过十万人,直接占到了当时整个南宋兵力的三分之一,以平常来算,吴玠掌握的军队长期维持在七万左右。当时南宋军队总共也就三十来万,与之对比,吴玠麾下军队仍然占着相当大的比例! 玠死,胡丞公命其弟璘以二万人守兴州,杨政以二万人守兴元,郭浩以八千人守金州,而玠之中部,选锋二万人分屯仙人关里外,其后璘又得之,故三大将之兵,惟兴州偏重! 再看吴璘、吴挺父子统兵时的军队数量,相较于吴玠时代虽然数量有所减少,但是经过多次整编合并之后,却成为了川陕最精锐的部队!当时绍兴和议达成,南宋所有战区都在裁撤军队,尽管兴州驻军有所减少,但是它的军队数量依然远远高于其他各地的驻军(如下)。 吴氏家族主管的兴州驻屯军过于强大,这直接导致了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失衡。这在当时就引起了一些人的警觉,比如南宋理学大师胡宏就引用西汉贾谊的《治安策》表达自己的担忧:“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意思就是,兴州军队作为大腿却像腰一样粗,作为手指却像大腿一样粗。 事实的确如此,由于兴州军事实力过于强大,川陕战区内部兵力分布失衡,一旦兴州驻军发生变乱,内地将束手无策难以制约,南宋开禧三年的吴曦之叛直接证明了这绝非是危言耸听! 吴曦,吴璘之孙,吴挺之子,吴曦继承了他祖父吴璘的一些特征,他性格早熟,心怀大志,这本是极其可贵的。但是,这些特质放到吴曦身上就成了悲剧,因为他从小就被送到了临安做人质,一个人质要雄心壮志做什么?据说吴挺有一次问吴曦将来想做什么,吴曦昂首说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男儿当……当的一声,他被他爹一脚踢了出去,就这样长期以来的压抑磨砺让吴曦原本很英武的心逐渐变得阴冷,他暗地里开始搞各种小动作,目的只有一个——继承祖业,实现“做王侯”的抱负! 很不幸,吴曦成功了,川陕战区兵力的部署失衡给了吴曦作乱的机会,他以大本营兴州为中心自立为蜀王!就事论事,吴曦之所以会叛乱,原因很多,比如金国引诱、自身性格、痛苦的经历等等;但是,他之所以能造反成功,这就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了,从南宋初年直到吴曦叛变,吴氏家族掌握的兴州驻屯军长期保持强大的实力,以至于兴元府和金州二地的兵力对其难以形成制约。 拥有如此强大的军力,实际上吴氏三代人都具备造反的资本,之所以吴曦之前没有发生叛乱,全是靠着吴玠、吴璘、吴挺的一腔忠义,那么到了吴曦这儿自身思想不过关就造反了,其实这就是“人治”与“法治”的最大区别,人是靠不住的因为他总是会变得,所以即便吴曦不反叛,他的子孙在具备了造反条件后一样会有人发动叛乱! “蜀中三大将”转变为“蜀中四大将”的优劣对比 “重内轻外”、“强干弱枝”原本就是南宋朝廷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国策,其核心内容就是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而吴氏家族主管下的兴州驻屯军实则是违背了这一国策,这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所以南宋朝廷一直没有着手去解决。没想到,吴曦凭借兴州强盛的军力起兵作乱,一举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有鉴于此南宋朝廷决定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解决兴州驻屯军! 吴曦之叛被平定后,上到皇帝宋宁宗赵扩,下到四川宣抚使杨辅都在第一时间对兴州驻屯军进行了改组,兴州都统司被一分为二,一部分为利州副都统制所管辖,另一部分则改名为沔州(兴州,古称沔州)都统制进行管辖。兴州军事力量过于强大的情况至此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史载“自是都统制不得自专”! 蜀口之屯,亦可言矣,八万之师,虽统之以四大将之屯,实分之于数千里之地,以数千里之边疆,分一二万之卒旅,殆不啻散棋之布于盘,而欲周满画路亦难乎? 如此一来,“蜀中三大将”变成了“蜀中四大将”的并立格局,此举虽然有效的避免了武将势力坐大威胁中央的情况,但是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兵力过于分散的川陕战区,在集中力量抵抗外敌方面显得十分被动,比如之后的蒙宋战争中,川陕战区的宋军节节败退,一方面固然是蒙古军队战斗力强悍,但是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南宋自身的原因,军队兵力分散,将领事权不一,这些问题相比于蒙古人恐怕对南宋的损害更大! 结语 综上所述,在南宋川陕战区的兵力部署上,虽然形成了以兴州、金州、兴元府三大驻屯重心,但是由于兴州吴氏武将集团的强盛,导致兴州驻屯军无论在战力还是数量上都对其余两地形成了绝对的压制优势,并且也因此引发了危及南宋江山存亡的吴曦之叛。 然而,吴曦之叛被平定后,南宋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战略防御和节制武将的既定国策,但是明显有些矫枉过正了,此后的南宋朝廷在川陕战区兵力部署上过于强调分散各地兵力,也就是说南宋过于注重节制武将这一方面,而忽略了川陕战区还是南宋战略防御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南宋朝廷在削弱地方武将和加强边疆防御的两难困境。 宋朝果然很有料(上部·北宋套装共7册)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4购买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ls/10791.html
- 上一篇文章: 清华大学举行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特设一带一
- 下一篇文章: 深筑根基赢得亮眼回报中兴通讯上半年业绩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