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初名琰,字石如,因避嘉庆帝颙琰名讳,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他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篆刻家,还一手创办了邓派篆刻。邓石如是当时的文坛泰斗、经学宿儒,却一生淡泊名利,喜好游历名山胜水,其经典形象是手执一根竹仗,头戴一个斗笠,云游四海。

邓石如诸体皆能,以隶篆最为出类拔萃。其篆书的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师,结体灵动略长,用笔自然,打破了自李以来僵化的传统格局,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邓石如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他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入篆,出现了篆书中兴的局面。清代篆隶书的革新和碑学的兴起,开拓出传统书法的新生面,这个盖世功勋是由邓石如悄悄地在山野之中建立起来的。

邓石如的篆书和隶书,到底哪个厉害呢?其实二者你中有你,我中有你,难分高下。林散之对于二者的评判,倒很有参考性,他认为邓石如的书法隶书朴茂,排第一,邓对于篆书掌握太熟练,排第二。赵之谦也把邓石如的隶书排第一。

此外,邓石如的楷书也别具一格。他的书法被后人称为神品,邓石如不仅书法写得好,其对于书法的理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句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运用虚实对比,把高深的艺术理论阐释的明白如话。

下面分别选取邓石如的隶书和篆书,大家对比欣赏下,相信你的心中就有答案了。

首先,看下邓石如的隶书。《世虑全消隶书四幅屏》,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四幅屏的释文非常经典:世虑全消,见几点落花,闻数声啼鸟;尘缘割断,推半窗明月,卧一榻清风。见源禅友属书,顽伯邓石如。

尤其是后半句,把邓石如的心境和生活方式,刻画得入木三分。

再让我们欣赏一下邓石如的篆书,这幅《四箴四条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四条屏为邓石如中年时期创作的篆书精品,结构谨严,笔法洒脱自如,突破传统“玉筯篆”的风格,融入金石铭文的书法特点,复掺入隶书笔法,独具婉丽圆劲的魅力。

不管是邓石如的隶书还是篆书,沉稳中带着古朴,又独具创新。总之,邓石如的书法带有个人强烈的识别性。

后人对邓石如的书法推崇至极,清代学者、书法家包世臣把他的书法列为“神品”,历史上书法被列为神品的,都是像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殿堂级书家。沙孟海、曹文埴和赵之谦一致推举,邓石如的书法才是清朝第一,就连清朝书法史上有名的“浓墨宰相”刘墉,见到邓石如的字时拍案惊呼:“千数百年无此作矣!”就连眼界很高的康有为,也对邓石如的书法有很高的评价。

这些名人极力推崇邓石如为清代第一书家,其实邓本人倒不在意。在那个年代,真正做到看淡世间浮华名利,潜心研究书法和篆刻的,除了邓石如,恐怕找不到第二个人。他用书法和篆刻自给自足,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好不令人羡慕!

他的淡泊也许和他经历的事情有关系。邓石如出身寒微,10岁便辍学了,砍柴卖饼都干过,饱受生活的煎熬。但邓石如对书法、金石、诗文的爱好,一天也不曾丢弃。每日必须把一盘满满的墨水用干,才上床休息。对于名利,他是真的看淡。弘历八十大寿,曹文埴入京祝寿,想带上邓石如一起随舆从大队同行,邓石如却戴着草帽,穿着芒鞋,骑着毛驴一人前往。

不慕富贵而自然隽永,不闹情绪而旷达平和。钓雨耕烟,灌花酿酒的人生,洗去尘世的污垢,浸润出来的却是邓石如独有的书法气质和一身的仙风道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pp/10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