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福气,有一部分是生来自带的,而更多的是靠自己后天的修行。

曾国藩说:人以气为主。

有福气的人身上往往有三种“气”,拥有这三种“气”的人都是有福之人。

1

人有大气,自有福气。

所谓“大气”,就是懂节制、能忍让,拿得起放得下。

所谓大气,就是处世自然和谐,不急躁、不懈怠、不沉沦,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沉住气,因势利导,才能破釜沉舟。

所谓大气,就是凡事思考充足,立即付诸行动,细心、从容、果断、实干。

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是大气的人。

譬如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恒公、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都是身兼大家风范的人。

他们往往都有化敌为友的魅力,令无数英雄能人为之鞍前马后。

能成大事者,必先成气。

待人,豁达大度、胸怀宽广;做事,不斤斤计较,不深陷其中。

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才是一个人的大气与格局。

苏轼有个朋友叫韩宗儒,喜欢吃羊肉。

知道苏轼的手迹很值钱,所以他隔三差五就给苏轼写信,然后拿信换钱买肉吃。

苏轼的学生黄庭坚知道后,调侃苏轼:古有王羲之以字换鹅,今有老师以字换羊啦!苏轼听完哈哈大笑。

一天,苏轼公务繁忙,正在会客,韩宗儒接连给他送来好几封信。

并且专门派人来等候回函,“立庭下督索甚急”,让他快点写回信。

苏轼幽默地告诉来人:“回去告诉韩宗儒先生,本官今日断屠!”

韩宗儒贪小便宜,拿私人书信去换钱,确实不厚道。

但是苏轼却没有生气,反而一笑置之。

在被冒犯之后,依然有一份幽默,没有让韩宗儒失了面子。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

很多人眼里揉不得沙子,凡是总要有个计较。

这样固然爱憎分明,但是却常常毁掉自己的人际关系。

对人宽容是一种修养。

人和人之间的摩擦总是难免,若是斤斤计较,早晚闹得不可开交。

得饶人处且饶人,遇到不顺意的事,不顺心的人,不妨大度处之,置之一笑。

大气的人,纳百川、怀日月,从容大方、气定神闲。

他们气量大,气势大,气魄大,具有非常难得的人格力量。

看过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一个故事。早在年,四十八岁的达芬奇完成了《最后的晚餐》。

一年后,他和二十六岁的米开朗基罗相遇,此时的后者,刚刚完成流传后世的雕塑《哀悼基督》。

二十三岁的年龄差,让年轻气盛的米开朗基罗看不上达芬奇。

“他总是嘲讽达芬奇,嘲讽他华丽的衣着,嘲讽他永远优雅细致的绅士风度,嘲讽他许多没有完成的作品。”

年,两人第一次正式作为“对手”一起为佛罗伦萨“五百人厅”绘制壁画。

达·芬奇负责创造昂加里战役,描述与米兰的战争;米开朗基罗负责创作卡西纳战役。

两人都将对方视为自己的劲敌,最后,两者的草图展示中,年轻的米开朗基罗获胜了。

但达芬奇依然对米开朗基罗欣赏有加,哪怕面对当众羞辱,他依然能保持优雅,转身离开。

这不仅是一代艺术巨人的胸襟,更是达芬奇内心的大格局、大气。

大气之人是宽厚的,光明磊落,以德报怨,放眼望去天地宽,不为名利而斗争,不为欲望而纠结,他们不张不扬,不卑不亢,那份自信,来自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宽厚养大气,大气之人懂得化干戈为玉帛,古有让它三尺又何妨,耳熟能详,大气之人,必有一颗宽厚的心。

他们心胸坦荡,能够体谅他人,善待别人,才能够善待自己。

无论何时,大气的人,总能活得更从容、更通透。

大气之人,遇到破事不计较,遇见烂人不纠缠,既避免了冲突,又周全了人品;既宽恕了他人,又放过了自己。

一个大气的人,不是无原则,无气节,而是小事不挂怀,世间无大事。胸如大海,只藏真纳善,拒绝虚假。

一个大气的人,不是没有七情六欲,而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知进退,懂人心,有气度,有热情,不自傲,不自轻。

大气的人是淡泊的,他们踏着生活的琐碎,让生命如歌。大气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涵养,做人,如能以宽厚之心待人,以仁爱之心示人,以宽阔之心包容,这个世界定会写语花香,阳光明媚。

2

和气,是一个人最大的福气。

《增广贤文》有云:

“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

《菜根谭》里也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以和为贵,万事皆兴。

和气,就是待人接物要多给人一些关怀、尊重、理解和宽容,不过分要求别人。

常言道,和气生财。

古人常说:“以和为贵。”

和气,是一种人生智慧。

王夫之曾说:“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

自然之道如此,为人处世亦是如此。

弘一法师曾经说过:“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一团和气,往往能够将矛盾、不和化解于无形。

和气待人才能得到别人和气相待。两只刺猬打架,怎能不互相伤害。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博弈下棋,不可处处针锋相对,在任何纷争中,都没有赢家,只有和气才能赢得双方的合作共赢。和则兴,不和则败。

和气能生财,能给你带来福报。

松下幸之助被称为“经营之神”,无论在商界、还是管理界,他都占有一席之地。他有一句名言:“丢了和之心,日本社会将不复存在。”

可见他对“和”的重视。

同样,丰田佐吉在创建丰田公司时,经营管理的座右铭是:“天,地,人”三字,并时刻提醒全体员工牢记“以和为贵”。

他的管理思想就来自于《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各自实现了自我价值,也互相成就了对方。这其中的秘诀便在于“和气”二字。

郭子仪性情宽厚,待人处事总是和和气气;而李光弼则个性要强,一向以严格孤傲著称。

二人曾经都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牙门都将。虽然是同事,但李光弼一直不服郭子仪,就算与郭子仪同桌吃饭,也是吹胡子瞪眼,一句话不肯说。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被提拔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一下子反成了郭子仪的部下。这让李光弼十分忧心,一想到之前得罪过郭子仪,就害怕他假公济私,给自己穿小鞋。

于是李光弼便主动去向郭子仪赔罪,他对郭子仪说道:“大帅,我自知有罪,情愿一死,但求你放过我的妻子儿女。”

郭子仪见状,快步走下堂来,拉住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动乱,正需要您这样的名将,我怎能怀私心泄愤呢?”

李光弼听后非常感动,决心与郭子仪化干戈为玉帛。

最后,二人戮力同心,共同平定“安史之乱”,成为了中兴大唐的功臣。

郭李二人的功业名声如日中天,可功高震主之臣往往难以善终,猜忌和陷害是他们逃也逃不开的。

当时深受皇帝宠信的宦官鱼朝恩,对二人各种构陷污蔑。

李光弼一向为人刚强,他受不了小人的侮辱,不久之后便郁郁而终。

而郭子仪则深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道理,他就如同一团棉花,始终和和气气地笑对各种诋毁与污蔑。

鱼朝恩对他的每一次攻击,都如同打在棉花上,毫无着力之处。

最后,鱼朝恩因专权恣肆而被皇帝处死,而郭子仪却名誉等身,寿终正寝,成了真正的人生赢家。

《菜根谭》有言:“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惟和气热心之人,其福必厚,其泽亦长。”

曾国藩说:“不推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消减病患。”

与人为善,和颜悦色、和气生财,好运常在。

和气对人,才能得到别人和气相对,针尖对麦芒,两头都是伤。

和气生财,买卖不成人情在,万事以和为贵,不要轻易与人翻脸。

心平气和,和气才能生财。

和气是以一颗宽容体谅之心处事待人。

《周易》中写:“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意思是说,和气能够带来祥瑞,不和则会招致祸患。

曾国藩和左宗棠是晚清同时期的重臣,二人合称“曾左”。

曾国藩是左宗棠的老师,但是左宗棠为人心高气傲,从来不把这位老师和长辈放在眼里,不管是私下里还是朝堂上,总是出言不逊。

曾国藩对于左宗棠的傲慢诋毁从来不放在心上,背后也没有说过左宗棠的一句不是。

宽容至此,身边的追随者更加死心塌地,更多的人也慕名而来。

一次左宗棠问身边的侍从,“为什么别人都说‘曾左’而不说‘左曾’呢?”

身边的侍从回答道:“因为曾公眼里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没有曾公。”

左宗棠听后沉思良久,终于认识到自己和曾国藩之间的差距在胸怀上,连身边的随从都认为曾国藩度量宽宏,更何况其他人呢?

和气对人才能得到别人和气相对,针尖对麦芒,两头都是伤。

一个人,和善待人,处事平和,好运才会常在。

一个人懂得和气,他的人脉就会越来越广。

人脉越广,结交的人就越多,所能遇见的际遇就越好。

对人对事和和气气,你会发现难事也会变得容易,人生的路也会顺畅很多。

和气,拥有包容之心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能对人对事,保持仁德谦和,也总会遇到福报。

有句话说:“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一个人,和善待人,处事平和,好运才会常在。

对待他人一团和气,保持低调随和之心,看似忍让,实则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平添福气和运气。

宽厚和气、豁达大气的人,活得都很从容自在,福气多多。

3

有多少静气,就有多少福气。

什么是静气?

静气不是等待,是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是一个冷静观察、用心思索的过程。

静气是一份镇定自如、沉着应对的意志,是一种从容不迫、永不言败的信念。

宁静才能致远,平心才能静气,静气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

涵养是静气的过程,换而言之为追求一种平衡,营造一种和谐,积蓄一种底蕴,成就一种境界。

胸怀静气,才能保持清醒头脑,深谋远虑,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静气使人真正淡泊名利,心态平衡,不为进退滋扰,宠辱不惊。

唯有静气,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心忧天下,不为成绩骄傲,不为挫折沮丧

才能把握心理健康,明白事理,可以知荣明辱,可以心无旁骛。

才能勇于不计名利,追求卓越,高不孤方自赏,低不自暴自弃。

养一点静气,遇事从容不迫,举重若轻,不歪不斜、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杂气自去,静气自来。

浩然处世,静气养身,在平凡的生命历程中发掘真我,为平庸的日子增添一抹亮色。

静气,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东方智慧之一。

诸葛亮曾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细细品味,“静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静气是一种应急的态度。在大事面前,不紧张慌乱,不自乱阵脚,而是情急智生、从容应对。

心怀静气可谓是一种处事态度,“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曾国藩说:“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

意思是心静能够体察事物的本质,发觉事物的精微,处理事情也能够省力,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浮躁。

心静使人理智,在冷静的观察中审时度势,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断,而急中生智,也只不过将脑中一切无关的事,快速调整为“静音”状态,顿时生出化解危难的智慧。

正如有句话说的:

“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所谓“静能生慧”,心静有利于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学》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以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

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这样长久平静下来,混浊的泥渣自然沉淀,终至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

水静下来才会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静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细细品味生活。而慢是静的前提。

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人生会遭遇许多事情,其中很多是难以解决的,这时心中被盘根错结的烦恼纠缠住,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对,如果能静下心来处理,往往会柳暗花明。

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说过: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古往今来的圣贤,都是大气之人,他们遇重大事件时,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对自如。

每临大事,唯有心静,方能从容。

遇见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人和事,不要害怕,不要胆怯退缩,正面接受他的存在,静下来,处理问题的方法自然会慢慢成熟起来。

在突如其来的事件面前,能够沉着应对,方能化险为夷。

很多时候,人在遇到紧急事情,难免会惊慌失措,自乱阵脚,但这样只会更容易出错。狄更斯说过:“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冷静,沉着。”

遇到越是紧急的情况,越是要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对人生而言,学会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它会让你懂得,一旦面前出现惊涛骇浪、乌云笼罩,焦虑、苦恼非但于事无补;

有时,还会使事情变得更糟,而恰如其分的静,能够让你稳住阵脚、挽回损失。

物随心转,境由心生,心若静好,幸福常存。

量有多大,心有多静;心有多静,福有多深。

聪明的人都明白,福气不是靠求来的,是自己修来的。而有福气的人,一定具备这三种“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cx/11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