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称呼

经常读古典小说或诗词的人,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同一个人,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称呼。

比如说《三国演义》中,曹操、曹孟德、曹阿瞒、曹吉利、曹贼、魏武帝……都是指曹操;

这种情况在我们读诗词的时候也常常出现。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诗人杜甫,就还有几个称呼:杜子美、杜少陵、老杜。

为什么同一个人,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称呼呢?这些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小仙今天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小仙初步总结之后发现,一个诗人,至少有10种不同的称呼方式!

第一种:姓名

姓名是最常见的,姓名包含两部分:“姓”和“名”。这种称呼我们现在依然在沿用。

第二种、表字

表字又简称“字”,这种称呼方式起源于商周时期。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礼貌,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另外,字往往和姓名有一定关联,而且带有美好的寓意。

比如说,李白的表字是太白,杜甫的表字是子美。所以李白见到杜甫,应该称呼他为“子美”,而不是直呼其名;同样的,杜甫称呼李白,也应该叫“太白兄”。这种情况大家在看古典小说的时候,应该很常见。

比如在《红楼梦》第三回中,贾宝玉第一次见黛玉,就问她有没有表字,黛玉说没有,宝玉还自作主张,给她取了一个:颦颦。这个表字应该是得到了黛玉的认同的,因为后面还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颦丫头,颦儿的字样。比如第八回:

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的这个颦丫头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第三种、外号或别号

姓名是父母取的,自己不能改;如果对自己的名字不满意怎么办呢?很多文人就会给自己取一个外号。外号往往是表明自己的心志的。

比如说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因为他当时在长安漂泊的时候,只能住在城外的少陵。这个外号,多少有点苦中作乐的意思。就好比现在一个应届毕业生去北京打拼,结果租不起房,只能在廊坊租一间地下室,然后自号“廊坊十二郎”,意思差不多。

知名的诗人基本上都有外号,这也是中学语文课本上非常重要的文学常识: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

除了这些表明心志的外号之外,还有些是别人取的,带有调笑色彩的外号。比如说温庭筠,有个外号叫温八叉,那是因为他才思敏捷,八叉手就能完成一首诗;又因为他长得难看,所以还有一个外号叫“温钟馗”。

第四种、地名

用地名来当做自己的名字,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很奇怪,但其实也很常见。这种称呼往往是借地名的名气来抬高自己的身份。

这里就需要插一个小知识:郡望。郡望就是指某一地区的名门大族。比如说唐朝的五大望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

假如说我姓王,即使不是太原王氏那一支,也可以攀附上去,说自己是“太原王氏”——又有谁会去真的细究呢?

这种做法现在也很常见。比如很多名校毕业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时候常常会把母校挂在嘴边。再比如在知乎上,很多人回答问题时,第一句总说:“人在美国,刚下飞机”、“人在蒙古,刚下航母”……这种心理和古人其实是一样的。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诗人出名之后,后世会把他生活的地方当做他的名字。这就有点像学校总是大力宣传自己最优秀的毕业生一样。

举例:韩愈称为韩昌黎;白居易又叫白香山;王安石世称王临川等等。

第五种、官职

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读书人最基本的出路。

有了一官半职之后,周围的人的称呼也要相应的发生改变,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道理。

现在有赵经理、钱局长、孙总裁、李主任……古人也有用官职当称呼的习惯。

举例:王维又称王右丞,因为他做过尚书右丞;杜甫也叫杜工部,因为他当过工部员外郎;刘禹锡也是刘宾客,因为他曾是太子宾客……

第六种、谥号

古代的皇帝、大官或名人死了,朝廷会给一个盖棺定论的封号,这个封号就叫做谥号。谥号有褒扬的,称之为美谥;也有贬损的,称之为恶谥。对于一些获得了高度褒扬谥号的诗人,后世往往也把这个谥号当他们的称呼。

举例:陶渊明谥号靖节,以后看到陶靖节或靖节先生,你就知道是指陶渊明了;范仲淹谥号文正,所以后世也称之为范文正公;欧阳修谥号文忠,所以也叫欧阳文忠公。

第七种:排行

古代没有计划生育,每个家庭常常生好几个孩子,又加上同一个姓氏的常常住在一起,同辈人就更多了。这样一来,古人的称呼又多了一种:以在家族同辈中的排行来称呼。

所以以后看到古人的姓氏之后加一个数字,就不要惊讶,那不是正式的姓名,只是家族的排行而已。

举例:元稹,排行第九,叫元九;李商隐,排行第十六,也叫李十六;李绅,排行第二十,所以称之为李二十;刘禹锡,排行第二十八,所以白居易在诗中称他为刘二十八使君。

附: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第八种、代表作名

用代表作来做名字,现在其实也经常见到,比如说我们见到赵雅芝,就会想起她扮演的白娘子;看到林青霞,就想起她东方不败的扮相;见到冯远征,就会感到不寒而栗:因为他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面扮演一个家暴男安嘉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褒奖:因为他们的这些代表作品足够深入人心。

在诗人当中,这种情况也很常见。

比如说北宋词人贺铸,因为他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实在写得太好了,特别是结语“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感情写得十分具体生动,所以获得了一个外号“贺梅子”。

类似的例子还有“张三影”张先、“红杏尚书”宋祁、“杜紫薇”杜牧、“郑鹧鸪”郑谷、“山抹微云学士”秦观等等。

第九种、成就专属称号。

有些著名诗人、词人,因为成就很高,获得了后世的极力赞美,得到了专属的称号。这一部分,有些我们很熟悉,比如: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七绝圣手王昌龄等;

也有些可能不太熟,比如诗豪刘禹锡、诗囚孟郊、诗狂贺知章、五言长城刘长卿、词中之龙辛弃疾等。

第十种、合称。

在现在的娱乐圈,有些明星独来独往单飞,也有些会组成一个组合,抱团取暖。古代的诗人也有类似的情况,知名度接近、性格相投或作品风格一致,就会形成一个组合,甚至一个派系,于是就有了合称。

比如:竹林七贤、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苏门四学士等。

当然,有些合称并不是诗人自己组的,而是后人强行拉郎配的,这种情况就数不胜数了,比如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元白(元稹、白居易)、刘柳(刘禹锡、柳宗元)、苏辛(苏轼、辛弃疾)、济南二安(辛幼安辛弃疾、李易安李清照)、中兴四大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等。

一个诗人,竟然会有这么多的称呼!了解了这么多,以后看到各自奇怪的叫法,你应该很快就能和他们的真实姓名对应起来了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xinge.com/zxlg/11333.html